1日饮2公升水!35岁男仍有肾结石 医生提出4个正确饮水习惯

撰文: 田中贵
出版:更新:

饮得多水不代表有效预防肾结石!台湾1名医生表示,有1位35岁男病人1日至少饮2公升清水,但他近期腰部剧痛,痛到冒冷汗和无法站立,紧急求医后发现有5毫米肾结石。医生解释有饮水不等于不会得到肾结石,强调“方式比总量更重要”,提出4个方法,让大家避免肾结石。

该名男病人1日至少饮2公升清水,但他近期腰部剧痛,痛到冒冷汗和无法站立,紧急求医后发现有5毫米肾结石。(AI生成图片)

35岁上班族1天至少喝2公升水 仍有肾结石

泌尿外科医师曲元正在其facebook专页表示,有1名35岁上班族腰部突然剧痛,甚至痛到冒冷汗和无法站立,需要紧急求医。曲医生发现他长了5毫米肾结石,“但让他不解的是,他1天至少喝2公升的水,怎么还会得了肾结石?”。

水份摄取频率重要过饮水总量

曲医生强调,有喝水不等于不会得到肾结石,根据临床研究,超过70%的肾结石患者每日饮水量并不算少,但仍然无法有效预防结石形成。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透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钙、草酸和尿酸等可能形成结石的物质,如果水份摄取不足,尿液浓度就会升高,令到矿物质更容易在肾脏内结晶,逐渐形成肾结石,但若如果1次过大量饮水,肾脏会快速排出多余水份,导致尿液短暂稀释,随后返回浓缩状态,无法有效预防结石,所以关键在于水份摄取的频率和均衡程度,并非饮水总量︰

泌尿外科医师曲元正提醒,切勿等到口渴才饮水,同时切勿1次过猛灌。(AI生成图片)

1. 少量多次补充

每日的饮水量可以按照体重乘30c.c.计算,例如50公斤人士每日应该至少饮1,500c.c.,如果运动量大、容易流汗,抑或长时间有冷气,建议提高到体重乘40c.c.。水份补充应该均匀分配,建议每30至60分钟饮下200至300c.c.清水,让肾脏持续代谢,不让尿液过度浓缩。

2. 切勿等到口渴才灌水,不要1次过猛灌

当感到口渴时,身体其实已经缺水2至3小时,尿液变得浓缩,肾脏负担变大。研究显示,人体20分钟内最多只能吸收大约200c.c.水份,如果1次过猛灌500至1,000c.c.,肾脏都无法有效处理,多余水份会被迅速代谢掉,无法进入细胞发挥作用,同时无法真正稀释尿液。

补水应该采取小口慢喝方式,令到身体逐步吸收,切勿等到口渴才灌水,如果全日都在室外位置,建议随身携带350c.c.水瓶,提醒自己定时补充水份。

曲医生指出,补水应该采取小口慢喝方式,令到身体逐步吸收。(AI生成图片)

​3. 观察排尿频率

排尿次数是判断水份摄取是否适量的关键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日排尿4至7次,平均每2至3小时上1次厕所,代表肾脏过滤功能正常,水份摄取适量,如果1天排尿少于4次,代表摄取不足,尿液过于浓缩,肾结石风险增加。

​4. 茶、咖啡、手摇饮品不等于水

手摇饮品、咖啡、茶等饮料不算是补充水分,相关饮品中的咖啡因和糖份会影响钙的吸收,提高尿液中的钙质浓度,间接增加肾结石风险,建议每饮1杯含咖啡因或高糖的饮品,可以再额外补充300c.c.的清水,平衡水份流失,帮助肾脏代谢。

(facebook群组“泌尿外科 曲元正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