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便等于患大肠癌?医生教1招分辨患痔疮定癌症 4类人风险高
【大肠癌/痔疮/癌症】大肠癌属香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由于初期病征不明显,不少病患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台湾有医生接受当地传媒访问时教路,大众可透过观察粪便,初步分辨有患大肠癌风险或是患有痔疮,又指有4类人属患大肠癌的高风险人士,建议大众多吃白肉代替红肉,并定期进行大肠检查,以确保健康。
大肠癌病况进展缓慢 难以发现
台南市立医院内科暨胃肠肝胆科主治医生陈一毅接受台媒访问时表示,大肠癌是发病过程较慢的癌症,故较难被发现,不少人患大肠癌5年仍在病发初期阶段,顶多只有贫血,基本上无其他症状。当出现血便时,大多已确诊第2、3期大肠癌。
症状因肿瘤位置不同有所差别
除初期状症不明显,大肠癌症状常会因为肿瘤位置、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别。陈医生举例指,如肿瘤长在大肠右侧,病人会出现贫血症状,容易感疲倦、头晕、头痛、易喘等;若肿瘤体积更大,则会出现肠道阻塞情况,排便时粪便会呈暗红色或偏黑色。若肿瘤出现在大肠左侧或直肠,肠道会常有阻塞情况,病人排便习惯会出现改变,腹泻、便秘、排便频率增加但份量减少、粪冀便形状改变等,因距离肛门较近,血液混进粪便会呈现鲜红色。
痔疮与大肠癌血便之分别
其他疾病亦会有血便情况,例如痔疮,陈医生指痔疮与大肠癌两者的血便不太一样,痔疮离肛门较近,甚至在肛门外侧,常见到血液沾附在粪便上,持续时间较短;而大肠癌的血液则与粪便“混在一起”,导致贫血、排便习惯改变原因非常多,若有怀疑应尽早检查。
大肠癌越早发现存活率越高
大肠癌可分成0至4期,如第0期就发现肿瘤及切除干净,存活率几乎可达100%。第1至2期存活率则约有80-90%,第3期亦有65%,第4期若积极治疗则约有15%存活机会。至于复发率方面,第1期大肠癌经治疗后复发率约有10%,2至3期则有20至30%,而第4期复发率就要视乎癌细胞有否转移。由于肠道距离其他消化器官较近,加上直肠附近血液循环较好,癌细胞常转移至肝脏、膀胱或骨头等。
4类人属患大肠癌高风险族群
陈一毅又分享指,4类人属大肠癌的高风险族群,首先是具家族病史的人,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曾患大肠癌、多发性息肉症等肠道疾病,便要多加留心。其次是曾患大肠息肉、发炎性大肠炎、溃疡性大肠炎和克隆氏症等相关病症的人,他们有较大机会患上大肠癌,务必要多留意肠道状况。
与此同时,有酗酒、吸烟等习惯人士也在高风险名单中,尤其吸烟被公认为致癌主因之一。除此之外,年纪较长者罹患大肠癌机会亦相对较高。陈一毅特别提到,近年大众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改变,大肠癌患者年龄层有下降趋势,身材肥胖、饮食长期偏好红肉者也是高危一族。
以白肉取代红肉 罹患机率减少10至12%
想预访大肠癌,陈医生建议除避免过胖和吸烟外,应多吃深绿色蔬菜、补充膳食纤维、Omega-3脂肪酸等营养,尽量避免加工食品。许多研究发现饮食上以白肉为主的人,罹患大肠癌机率比长期吃红肉的人减少10至12%,以食蔬果为主的人患大肠癌机率又会再减少15%,建议日常饮食中多以白肉取代红肉,多做有氧运动,保持定时运动习惯,保持排便顺利也有助防范大肠癌。此外,他亦建议民众定期进行大便隐血测试、肛门镜、乙状结肠镜及大肠镜等检查。
(ET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