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建筑师唔畀发展商“话哂事” 善用150呎冀青年人住好啲
香港地少人多,“安乐窝”难求。5名80后建筑师绞尽脑汁,为150呎小型单位进行大改造,将厕所搬入床下底,增强空间感,其设计概念最近获得建筑比赛冠军。他们表示,设计集合年轻人对住屋的需要,不容发展商继续“话晒事”,希望他们可以“住好啲”!
上楼,是不少年轻人的梦想。最近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创意青年住宅设计比赛”冠军的团队,包括:陈灏扬、陈灏贤、陈宇轩、霍历勤及刘绍禧。他们大胆地结合洗手间与睡房于同一空间。霍历勤及陈灏贤接受《香港01》专访,详谈他们对年轻人住屋的看法。
现时部分楼盘设计不合理
5人平日的工作,就是负责发展商的楼宇设计,为何空余时间仍会参加比赛?霍说,自己在工作时,处理不少发展商的设计要求,但楼盘却是星斗市民居住,部分设计并不合理,例如要跨过张床才能打开玻璃窗:“好无奈,年轻人已经无得拣,所以连要求都冇,好绝望,年轻人好应该要有权voice out自己想要乜!”因此,他们觉得比赛正是一个好机会,让他们展示年轻人对住屋的要求。
既然设计为青年出发,他们亦将设计名为“筑青亭”,虽然单位属蜗居150呎的面积,但对年轻人而言,这可以是一个暂住的地方,可以开派对、走廊空间互相共用家具。从建筑师角度,霍认为,这次的比赛,不再是发展商继续“话晒事”。至于设计会否应用于将来的建筑物,仍是未知之数。但比赛是由房协赞助,由香港青年协会支持,他们希望设计引起社会关注,考虑为青年提供租住房屋。而作品将会以1比1的形式建造,今年底在科学园展出。
“共住”增加空间
团队成员霍历勤说,香港的住屋面积有限,蜗居已成事实,如何将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大,这是他们的挑战。比赛限他们在楼面面积150呎、高度约3.7米的空间内进行设计,对象是年轻人,于是他们想出了“共住”的生活模式,即互借空间。私人单位内安置床及厕所,而娱乐设施,一开门就可以共同享用。
霍解释,单位的设计分3款:
第一款是复式单位,设有露台;第二款是供轮椅人士入住,厕所空间较大;第三款则是床与厕所合倂,套用碌架床的概念,上层是床、下层是厕所,附有门窗及浴室,将空间感放大。
设计前与年青人倾谈
另一成员陈灏贤指出,大会安排他们与18至34岁的年轻人见面,了解住家的需要,例如有足够的储物空间、厕所要有窗、有开扬的空间。于是他们构思出“共住”的方式,大家踏出单位,就可共用图书馆、放映室。同样是年轻人,他们更想出体贴的设计:“并非每个人都想一齐玩,可能有较怕丑、毒啲,所以我哋设计出高层系走文静风,例如有静思空间,而低层就有大排档、咖啡店,比较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