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百科】回顾“李氏力场”十周年 林超英:讲大话就畀雷劈
日前台风“妮妲”袭港,打工仔获半日“风假”,网民戏称“李氏力场”难得被打破。原来不经不觉,“李氏力场”流传至今已有十年,成为都市传说,是风季必提热门词。回首任内坊间流传“李氏力场”、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接受《香港01》访问时直指荒谬。独立股评人孙柏文就认为,“李氏力场”是地产霸权矛盾下产物,也间接反映市民质疑政府诚信。
“李氏力场”源于网民不满天文台总是不挂“8号波”,翻查资料,2005年至06年,本港确实与“8号波”无缘,时任天文台台长林超英接受《香港01》访问时,形容“李氏力场绝对荒谬”,只是讨论区间流传的玩笑。他强调天文台做事以科学为基础,发出台风讯号时从不考虑经济问题,仅以人命为优先考虑,更称:“讲大话就畀雷劈!”
林超英:科技进步令天文台揸得紧啲
2006年“派比安”袭港,电视新闻拍得港人狼狈被强风吹跌画面,林超英领导的天文台被“闹爆”,而“李氏力场”亦于其任内开始流传。回顾当年,林超英表示,从前科技未完善,预测或出现较大误差,为“稳阵”起见,天文台较大机会悬挂八号风球,但到06年“派比安”袭港时,科技已相对成熟,预计误差较小,“所以会揸得紧啲,(挂八号风球)冇咁滥”。
尽管有科学解释,但“李氏力场”流传却越来越广,天文台几乎年年风季都会被问到是否有“力场”存在,高层年年都要解画,强调发出台风讯号,从不受政府或经济压力,只基于大众安全。
“李氏力场成为集体回忆”
“李氏力场”传说其中一个“佐证”,是网民认为天文台隶属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而政府向来维护商界利益,因此不会轻易挂“8号波”,停工停市。独立股评人孙柏文表示,“李氏力场”能成为都市传说,反映政府诚信崩溃,市民“连政府好科学嘅嘢都唔信”。不过,孙柏文认为因打工仔终于有“风假”,加上地产霸权矛盾日渐被中港矛盾取代,“李氏力场就会成为集体回忆”。
一日“风假”构成多大经济损失?
“风假”会为香港带来多少经济损失?孙柏文向《香港01》表示,最简单计算方法是将全年本地生产总值除以365日。以2015年本地生产总值达2.39万亿港元计算,一日“风假”约令本港损失65.67亿元。孙柏文补充,即使放“打风假”,不少打工仔仍须留在家中工作,实际数值其实难以估算。
点解会有“李氏力场”?
2006年8月,台风派比安吹袭香港,虽然风力已达烈风程度,昂坪监测站阵风时速,最高更录得217公里,该监测站最终更被强风吹坏,电视新闻拍下一名女子在尖沙嘴天星码头遭强风吹起的垃圾桶撞倒,网民戏称派比安是“史上最强三号波”。同时有网民指天文台隶属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即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身),质疑不挂“8号波”是因为官商勾结,维护商界利益,牺牲小市民,商界代表人物、首富李嘉诚因此成恶搞对象。
李氏力场关苏联事?
“李氏力场”论在网上流传,引伸不同版本的李氏力场“报道”及“解密”。一篇题为“李氏力墙(场)完全解密,李氏力墙(场)背后的真相”的恶搞文章上载至讨论区,称香港首富李嘉诚从前苏联特工购入控制天气计划情报,以天线发出低频无线电波,扰乱大气对流,从而挡住台风。文章又称在郊外地区山顶上,“遍布了用途不明的不型供电设施程和电磁波发射板”,认为李氏力场以香港电网获取百万瓦电力,从而产生影响天气效果。
天文台修订准则
经过“派比安”事件后,天文台便修订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讯号的准则,由本身只以维港风力作参考指标,扩展至打鼓岭、沙田、湿地公园、西贡、启德、青衣、赤蜡角及长洲八个测风站,若当中过半数测风站录得达至限值的风速,便会发出三号强风信号或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冀借此反映全港各处风势,令信号发放更为准确。但“李氏力场”一说,至今仍成为港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事实上,根据天文台资料,若以2006年“李氏力场”传说出现为界线,前十年与后十年,因八号风球而导致有半日或全日“风假”的次数相近,但于办公时间以外悬挂八号风球的次数,前十年只有一次,近十年则有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