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为打败赢政施舆论压力? 说说吕不韦的《吕氐春秋》

撰文: 煲剧学历史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上星期,大家都被安心事件疯狂洗版,连当日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社会时事也抛诸脑后,各种批评和小道消息四起,实在不可小看传媒的威力呢。“舆论”这东西虽然无形,但力量惊人,早于二千多年前已经有人深明这点,打算著书立说,企图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这个聪明人,就是食客三千的秦相吕不韦。

翻煲《寻秦记》到第三十三集时看到一个情节,就是由郭峰饰演的吕相爷正设计打倒赢政,在怂恿成𫊸叛变事败后,便从舆论入手,在民间透过“一字千金”活动推广《吕氏春秋》。由于《吕氏春秋》推崇禅让制度,散播若君主不贤便应仿效尧舜、推举有能者成为下任君主的讯息,希望透过舆论迫使赢政退位。

吕不韦为了自己的政治力量,企图著书以舆论入手。(《寻秦记》剧照)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此番剧情的确以史实为基础。《吕氏春秋》为旷世巨著,也是与吕不韦从政生涯中必提的书本,当然要在此好好为大家说说这本的历史啦! (回想起来《皓镧传》好像没怎么提过《吕氏春秋》呢)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嬴政登基第六年(有说八年或十年),共26卷160篇。其实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类似清朝的《四库全书》和今日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此巨作当然不是由吕不韦独立完成,而是由他旗下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吕氏春秋》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其实里面就是集合先秦时期各大门派学说,包括儒、道、墨、法、阴阳家,以及其他少听说的,如推崇严密逻辑的名家和重农思想的农家。

现今剧集中,若吕不韦为剧中重要人物,或多或少都会提到这本书。(网上图片)

《吕氏春秋》中的“吕氏”很明显是指向吕不韦本人,而然“春秋”又何解呢?原来这里的春秋时代表光阴和岁月,因为在农耕为主的年代春秋是两个最重要的季节,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交替,故此以春秋代称一年。其实,“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大家或许也听过上古有历史书籍叫《春秋》,乃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其命名源于上古时期春秋二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春秋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成了古代史书的通称。故此,《吕氏春秋》就更有史书的意味了。

有趣的是,《吕氏春秋》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当中十二纪是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完全突显了“春秋”的时间意味。

吕不韦为何要花庞大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吕氏春秋》呢?真如《寻秦记》所言,是制造舆论以推倒赢政之用吗?说实话,小编是不太相信这说法的。

《寻秦记》中也有提及吕不韦著书一事。(《寻秦记》剧照)
《寻秦记》当中描述此书是为了散播对皇帝不利的谣言。(《寻秦记》剧照)

其一,《吕氏春秋》虽成书于赢政统一天下前不久,那时赢政是近二十岁的青年,有独立行事的能力,亦正等待时机收拾一直牵制他的吕不韦。然而,《吕氏春秋》由动工到封笔,也绝不可能是一年半载的事(别忘了以前要制作简册的工序绝不简单),反之是极有可能是他在早期广招食客之时已开始此大项目。其二,《吕氏春秋》汇合各派学说,没有自成独立见解,根本没有可能透过如此繁多论说去达到“打舆论战”的目的。

那么吕不韦到底想做什么呢?或许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他旨在提高自己名望。商人出身的他本来没有什么资格著书立说,但若要将自己包装成一如荀子、孟子般有抱负的政治家及学者,就需要点旷世巨作来充撑自己了。别忘了在那个年代,所谓“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十分低贱。他确实需要多点公关手段来包装自己,增加自己实力。他有的是钱,当然就可以广招食客帮他这个忙了。

吕不韦邀请各国诸侯学者来阅览,但凡能改动字者,均可赏赐千金。(《寻秦记》剧照)

书本出版了,但没有宣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于是他举办推广活动,命人抄录《吕氏春秋》多份并放于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口,邀请各国诸侯学者来阅览,但凡能改动字者,均可赏赐千金。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意解文辞精炼、价值极高的文作。

作者简介:煲剧学历史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istoryinDRAMA/

网站:https://historyindrama.wixsite.com/home

Instagram:@historyindrama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