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皓镧传、寻秦记 说说几个煲剧前需要知道的常识
战国时期经常被电视剧用以取材,最近就有不少以战国为背景的电视剧播映和开镜,这次再说说几个历史常识,助大家煲剧时思绪更清。
自古天乐宣布拍摄《寻秦记》电影版后,我一直心思思想再重温电视剧版本,以便之后看电影版时可以跟得上。虽然厂景和服饰都完全无法与今日古装剧比拟,但紧凑的节奏加上项少龙搞笑的演出,到今日依然极具追看性呢。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说到《寻秦记》,就让我想到刚刚大结局的《皓镧传》,因为两者的历史时空一样,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也是重叠。小编就想,既然大家最近对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已有一定认知,不如就在这里刻划多点吧。
一、秦赵交战,但原来二国同祖同源?
两套电视剧都以赵、秦关系为背景,两国水火不容,但原来大家本是同根生呢!与其他诸侯国一样,赵国的祖先也是因为有功于周室而获得赵城。赵室祖先姓嬴名造父,是著名善御(驾车)者,这个“赵”字若从象形文字角度来看就可看到当中端倪。其后造父的后裔加入晋室并壮大,在“三家分晋”中与韩、魏一同瓜分了晋的土地,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赵室以“赵”为氏,但其实与秦室以嬴为姓一样,而事实上秦国的君主也是嬴姓赵氏人。(详情可参考《史记 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关于名和氏,或许今日大家难以理解当中分别,简单来说,氏为姓的别支,若然大家同姓而不同氏,也暗示大家有个共同远祖呢。
小编有一小疑惑,也希望在这里请教一下高人。在很多资料中,秦国君主名字都是以“姓加名”记载,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嬴政。然而,赵国的君主名字一律只会“氏加名”记载,如不论在《寻秦记》还是《皓镧传》都表现昏庸的赵孝成王,按记载他叫赵丹。到底为何呢?希望有历史高人指教一下。
二、封君制度
《寻秦记》穿插了不少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其中有一大批“XX君”吸引了小编的注意,当中包括信陵君、龙阳君(由盖鸣晖反串)、春申君、少原君、阳泉君等,而《皓镧传》结局篇中起兵造反的嬴政弟弟──成𫊸长安君也是“XX君”的代表。
大家或许也听过“战国四公子”,而小编曾经以为战国时代的男人叫“XX君”,仅仅是对一位男士的雅称,但原来“XX君”不是随便可以叫的。有读中国历史的你,会记得诸侯有“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等级,然而原来在战国时期有“君”这爵位存在呢。
战国时期盛行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诸侯下一级就是卿大夫)的延续。简单而言,由于诸侯是由周天子所分封并世袭罔替,但战国世代各国君主也需要封一些人去巩固自己势力,然而他们虽然自封为王,自己本身又无法僭越去分封诸侯,于是就衍生了封君制。虽然往后中国朝代极少再见“XX君”,但有看韩剧的你,就会知道朝鲜王室会封君,也是沿袭着这个制度呢。
三、没有纸的年代
《皓镧传》出现了一个谬误,就是吕不韦在《皓镧传》居然用笔在纸张上写字。虽然有些考古资料显示在战国年代已经有毛笔的出现,但纸张就肯定是出错了。大家也知道造纸的是蔡伦,而蔡伦是东汉人,与战国时期还相隔了秦朝和西汉呢。
这方面,《寻秦记》就有较符合史实的描述了。因为在那个还未有纸张的年代,大家都会书写在简牍上。竹制的叫竹简,木制的叫木牍,故合称简牍。不过这些简牍何其珍贵,因为青竹筒蒸煮过或用火烤,让其简牍脱水才可用以书写,这工序称之为“杀青”,正正就是今日说收工及电影、剧集拍摄完工那个“杀青”的来源了!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作者简介:煲剧学历史
Facebook :HistoryinDRAMA 网站:https://historyindrama.wixsite.com/homeInstagram:@historyindrama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战国历史补习班”】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