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女掌舵人 水门事件挑战政府 丈夫恋记者陷崩溃
荣获今届奥斯卡提名最佳电影的《战云密报》(The Post),讲述女报人凯瑟琳.葛兰姆(Katharine Graham)勇敢地带领《华盛顿邮报》度过“五国大楼文件”风暴,捍卫新闻自由;而在“水门事件”中,不畏时任总统的尼克逊政府的威胁及杯葛,揭露重重黑幕。饰演女报人的老牌影星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也获提名竞逐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葛兰姆并非天生女强人,其父亲购入《华盛顿邮报》后,她在社论版工作,嫁了任职律师的菲尔后,由丈夫接管《邮报》,她安心在家相夫教子。直至丈夫因郁躁自杀,她才接掌《邮报》。
前言:
葛兰姆在个人自传《Personal History》 (个人历史-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女报人葛兰姆)讲述她的传奇人生,其丈夫菲尔于1948年继承《邮报》后,迅速扩展业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陆续购下广播电台、《新闻周刊》及电视台等。至1963年,菲尔跟《新闻周刊》的记者罗冰发生婚外情,其后更因郁躁病引致情绪大变,更打算离婚,又计划迫使葛兰姆卖出《邮报》的股份,令她面对极大压力。
作者:葛兰姆
菲尔知道他控有《邮报》,因为我爹把大部分A股送了给他。他觉得他名正言顺是老板,因为他努力17年,把报纸办好,因此他认为报纸是他的。他设计了一套方案,很快向我提出,要买回我所持有的《邮报》股份,好让他与罗冰拥有公司。
这段时间是我最难堪的时刻:困惑、痛苦、难以接受。我不但失去丈夫,而且就要失去报纸。我认为这计划是他病中所为,我知道他有病,可是打击是一样严重。我怕了。我也怕威廉斯,他担任了菲尔的律师,我那时不认识他,但听说他是极佳的刑事律师,擅长诉讼。我可以想像法庭相见的难堪场景。
《邮报》是我父亲的
我必须面对事实:菲尔真的走了。他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得适应这残酷现实。然而,我对《邮报》的感情很清楚。我父亲确实给了菲尔大部分的股票,菲尔确实经营得很好,但若不是我爹的财务援助,新大楼怎么盖得起来?又怎么能购并《时代先锋报》?要不是我爹投下几百万元,《邮报》如何撑得过赔钱的那许多年?要不是我独力支付家用,菲尔又那能拿他的收入去买《邮报》的股票?我对他提出的方案愤恨不已,我决心全力自卫。我可不打算不战而降,奉上《邮报》。
我需要一位律师。公司首脑贝比虽是律师,但他是菲尔和我共同的朋友,必须保持中立。于是他以前的律师事务所介绍了一位非常能干的律师给我:席摩(Whitney North Seymour)。他建议我暂时不动声色。以后几个月,尽管菲尔到处放风声,我也随时准备屋顶会塌下来,但是并没有任何实质的事发生。威廉斯后来告诉我,他劝菲尔不要立即与罗冰同居,分开来住,等一段时间──你不能头天才从家里出走,第二天就要求离婚。
丈夫要带孩子见情人
我并没有直接与菲尔交谈,不过我一直知道他和罗冰住在哪里──有别人来向我报告,而他也离家不久便开始打电话给孩子们。他带罗冰去佛州看他父亲,据菲尔在给柯立福的信上描述,他父亲答应要多活些时,好参加他们的婚礼,即使离婚要拖上两年。
菲尔和罗冰自佛州返回,住在我们的第二个农场,1962年我帮著买下的皮尔森农场上。他又开始在那儿挖掘池塘,想复制我们在微碧幽谷的生活。他想过点好日子没什么不正常,只是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如镜子般反映我们过去一起做过的事,著实让人思之心惊。农场、他后来在乔治城附近租下的房子,甚至他旅行所至:苏瀑、凤凰城、波多黎各,全都是我们的旧地。
我们的生活陷入无休无止的痛苦模式。我独力持家,努力维持作息正常,继续做社区义务工作,并在华府筹建现代艺术馆。但菲尔仍主宰著我们的生活。他要见孩子,也要孩子(尤其是女儿莱莉)见罗冰。我怕他说不定会介绍她是他们未来的继母。这当然不是世界末日,不过我当时真觉得是。
菲尔打电话来时,两个小儿子比尔和史蒂芬就躲到房间去,关起门来讲电话。我完全知道这在他们是很糟糕的事──不能跟母亲谈父亲。莱莉尤其左右为难。她对他表示关爱,但不赞同他所做的事和他身边的人。她答应到纽约去见他,结果发现来见她的是一大群人,罗冰也在内。她于是坚决地说,她不想淌这趟浑水。唐纳(菲尔与葛兰姆的儿子)也一样难过。
最后我们安排好,菲尔定期单独接比尔和史蒂芬出去,在学校见面,免得跟我碰面。
郁躁病令丈夫行为变得异常
分居期间他做的事,有些在旁人看来很不可思议,我却虽远观,仍了解。最古怪的是他于2月22日到纽约去,插手当地报纸工人罢工的事。纽约的各发行人并不要他来管闲事,他却认为他可以把事情摆平,还又一次把肯尼迪总统扯进来,打电话跟他谈罢工造成的影响。
布莱德利1975年所著《与肯尼迪交谈》(Conversations with Kennedy)一书中记述:总统姆指圈食指,说:“菲尔这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实在只有一线之隔。”
3月1日,菲尔终于携罗冰赴波多黎各度假两周。他又开始买东西,想买当地两间公寓。表面上是为公司买,其实他和罗冰打算住在那里。他甚至写信给人说,他想长住波多黎各,而不住皮尔森农场。
总统肯尼迪:他不是我认识的菲尔
菲尔还写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谈古巴的,刊登在《邮报》展望版上,很得好评,写信称赞的人包括总统。他在信上附字条,说:希望你近期能来看我可是据记者罗伯次后来记载:葛兰姆在电话上辱骂肯尼迪,问:‘你可知你在跟谁说话?’总统答道:‘我知道我不在跟我爱慕的那个菲尔.葛兰姆说话。’
情况对我、对菲尔、对公司和大家都很辛苦。整件事,恰如我们的好友,驻英大使布鲁斯在日记中所写,是说不出的悲惨。
编按:
1963年,菲尔受躁郁症困扰自杀。葛兰姆丧夫后,担任《邮报》公司总裁并兼任发行人,大举更新人事,并完成把公司上巿的重任。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她带领《邮报》走过越战风云、女权运动、罢工浪潮,并拍板报道机密的五国大楼文件,掀起报社被政府控告的言论自由风暴;在“水门事件”中,她不畏尼克逊政府的多方威胁杯葛,与《邮报》编辑记者群站在同一阵时,顶住压力发掘真相,连串报道获得普立兹公共服务奖。 葛兰姆其后交由儿子唐纳管家业,她于2001年逝世。
2013年8月,亚马逊创办人兼行政总裁贝索斯(Jeffrey Bezos)以2.5亿美元(约19.5亿港元)私人名义收购《邮报》,为葛兰姆家族领导《邮报》的百年历史终画上句号。
本文节录自 《个人历史(上)-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女报人葛兰姆》
作者:凯瑟琳・葛兰姆著
译䈿:尹萍
出版社:天下文化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