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迹 DFS创办人千亿身家过平民生活 财产去哪里?
机场上的免税店DFS,大家都感到毫不陌生。但对于创办人查克‧费尼(Chuck Feeney)的故事就未必熟悉。他在香港成立第一间免税店,创业期间,正值日本经济起飞,旅客的消费量极高。他独具慧眼把赚回来的日币存到保险箱,当日元升值再兑换,又赚取了一大笔汇率差额。DFS其后被收购,菲尼赚到80多亿美金。当大家都以为他的生活会极尽奢华,他却秘密地进行一个重大的决定,连巴菲特及盖茨也视他为偶像。
节录自:导读“平凡的美好生活”/文 沈云骢(早安财经发行人)
也许你没听过查克‧菲尼这个人,但只要你出过国去过机场,很可能就光顾过他开的免税店: Duty Free Shop。 读这本书(英文书名The Billionaire Who Wasn’t,旧版中文书名《趁我们还活著》),就像看一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带我们走进一个截然不同的商业世界,看这位有智慧的老富翁,如何一次又一次在商场上旗开得胜。
身为企业家,菲尼比谁都精打细算。当年,DFS要到各国机场投标,标金都靠他的精准预估。创业那段期间,正是日本经济起飞的年代,旅客倾巢而出。就像今天的陆客,人数多,撒钱姿态凶猛,“把累积已久的存款,用来买家乡买不到或价格太贵的舶来品,”菲尼说,从烈酒与香水,抢到手表、钢笔、珠宝与皮件。“最早的那批日本客人都是乡巴佬,走进店里后,解开皮带脱下裤子,从跨下掏出两叠日币,”他回忆:“一边吼叫一边血拚。”“柜台常常被日本人推倒,压到售货小姐身上。”
更神的是,海削了日本客人后,他并没有把从日本客人身上赚来的白花花日币,直接存进银行。相反的,他判断日币会随著日本经济起飞而升值,因此他特地跑到汇丰银行,租了一个超大型保险柜,然后要员工们每天用铁皮箱装著钞票,放到保险柜去。囤积好几个月,看到日币大升值后,再拿出来兑换,狠狠地又赚一笔汇差。 从接手这家免税商店那一刻起,直到后来将股份卖掉退出江湖,这位神秘富豪总共赚走了两千多亿台币。如果你平常就爱看财经书,不要错过这一本。
别忘了,我们都有帮助他人的义务 菲尼极可能是所有亿万富豪当中,生活最低调、最简朴的一位。他没豪宅,没私人飞机,出入若不是开著多年前买的中古车,就是搭公共交通工具;就算搭飞机出差,也只肯坐经济舱。人家开董事会,有黑头车司机接送,前呼后拥;但是菲尼通常拎了个环保袋就出门,开完董事会再搭公车回家。 他深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除了把钱用在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事情之外,只要经济能力许可,都有帮助别人的义务。 因此,菲尼做了一个后来震惊世界的决定:他把自己所赚来的钱,全部捐献出来。是的,全部,约两千多亿台币。不是这里捐一点那里给一点,也不是等到自己百年以后才奉献,而是趁自己还活著,就把全部财产捐出。 WHY?好不容易把生意做这么大,为什么不好好享受成功致富的果实,为什么不留给子孙吃上几代,却选择把白花花的财富送得一干二净呢?
有了钱,要回去过小时候的美好生活 首先,菲尼说,他创业的初衷,本来就不是想当有钱人。他只是认为,应该努力工作而已。其次,努力工作挣来这么多钱,很开心是当然,但他却不觉得需要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某些人有钱会得到快感,但我不会。”对他而言,成功不等于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有了钱,会开始追求更高档的享受,例如豪宅名车、好酒精品,总之,想尽办法让自己与家人,摆脱过去的生活型态。 但他相反,“我努力过那种我小时候过的生活,”他说:“那种平凡、快乐无虑的生活。”在书中,他回忆从小跟著父母过的那种节俭日子。他所谓的节俭,并不是那种勒紧裤带地苦苦省钱,而是单纯的讨厌浪费。例如手表,“一个十五块美金的表照样走得很准,我何必花钱去买劳力士呢?”同理,他出门搭巴士,拒绝大礼车接送,也是因为压根儿觉得多余。“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找个人开著六门凯迪拉克来载我,”他说:“用走的,还让我更健康呢。”
“一个十五块美金的表照样走得很准,我何必花钱去买劳力士呢?”
比尔盖兹与巴菲特也受启蒙
菲尼发现,当他不想过那种需要花很多钱的生活,心灵从此获得解放。他不再需要把人生花在满足自己的欲望上,不再为了追逐更高档消费而终日想赚更多钱。他开始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于是只要生意上赚到钱,他就拿出来捐给学校、教会、弱势团体。 年轻时的菲尼,受到卡内基很大的启发。卡内基于一八八九年发表的《财富》,据说他读了很多遍,也常要求家人与他所带领的主管阅读。“利用财富的最佳方式,”卡内基说:“就是提供有志者向上爬的梯子。”这句话,后来也成了菲尼的座右铭。
他所身体力行的Giving While Living(生前捐献)观念,很快就在世界各地传开。比尔盖兹与巴菲特这两位地球上最有钱的人,正是受到他的感召,决定有为者亦若是,一起趁自己还活著,就把大部分财产捐出,只留一小部分给子孙,其他的用来改善世界。
只是说也奇妙,随著他帮的人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财富越滚越多。总计下来,DFS的成功,让菲尼与另外三位股东都成了令人称羡的大富豪。 有趣的是,本书也让我们看见四位DFS创业伙伴,在致富之后分别选择了四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例如
至于菲尼,据说将家产全部捐出之后,有一度名下的资产还不到100万美元。So what? “裹尸布上是没有口袋的,”他说。
登上事业颠峰 却开始筹算捐出大部分财产
一九七○年代晚期,据估计,查克.费尼的财富已经接近两亿五千万美元,他和戴尔在几次餐叙中,开始讨论到认真做慈善事业。费尼喜欢告诉生意上的伙伴,思考时应该把格局放大,而他在苦思“认真施与”的概念时,也把同样的建议用在自己身上。
没多久戴尔就明白,费尼心中酝酿的是一种革命性的想法,因为尽管费尼享受自己在事业上的持续成功,但他不单想当一个大方的捐款人,而是要舍弃沉重的财富,并承担起将之用于慈善的责任。
他们一路谈的时候,戴尔介绍费尼去看一些有关施与的文章。全世界第一个亿万富豪洛克斐勒(John Rockefeller)所雇用的盖茨牧师(Reverend Frederick Gates)曾告诉他的雇主︰“洛克斐勒先生,你的财富来得就像雪崩!你一定要更快分散出去!如果你不这么做,这些财富会压垮你,还有你的子女,以及你子女的子女!”
他们也讨论过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文章。卡内基是苏格兰移民第二代,他在十九世纪供应钢铁以建造美国的铁路,累积了庞大的财富,他在生前把许多财富捐出去,设立图书馆、学校、大学。卡内基的结论是:利用财富的最佳方式,就是“提供有志者往上爬的梯子”——例如大学和图书馆。卡内基也警告富人应该“树立谦逊的典范,生活不奢华,避免炫耀或铺张”。
另外,戴尔是犹太人,他也介绍菲尼看十二世纪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的著作,迈蒙尼德讲述,施与分为八种境界,最高境界就是透过训练和教育,帮助犹太同胞自力更生;次高的境界就是捐赠者不知道受赠者,而受惠者也不知道钱是谁给的。他们也讨论过,所有宗教谈到施与,通常其最高形式就是并非源于自我意识,或是期望得到政治或社会的影响力,这样的话,受惠者就不会有任何羞愧或欠人恩情的感觉,也不必举行公开仪式表扬捐赠人。
耶稣基督在“山中宝训”中劝告施与者:“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古兰经》也说,“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但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能消除你们的一部分罪恶。”
费尼决定匿名捐款 选定百慕达为秘密基地
戴尔猜想,一开始激发费尼的,其实跟卡内基或迈蒙尼德,或任何宗教训诲根本无关。他觉得以费尼的善良天性,以及他从小在新泽西州所受到的薰陶,很自然就会想要利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他人。“他就是变得愈来愈想回馈,而不是自己拥有。”他回想。费尼也决定,不论自己做什么,都要保持匿名。他考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他不想“自己吹号”——就像他母亲帮那个渐冻症的邻居,但他从不知道她是特地去让他搭便车的;第二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自己捐献的事情公开,无可避免会让其他想捐献给同样单位的人打消念头。
要捐出大笔款项,就必须小心选择一个地点,设立专门的基金会,尤其费尼的意思,似乎是想把自己的企业资产转到这个基金会名下,而且他希望做的是全球性的施与。戴尔开始研究全世界各地,寻找可以符合费尼要求的地点。美国被排除在外,因为要匿名捐献近乎不可能;而且当时美国政府正在实施种种限制,要禁止企业资产集中在基金会,因为联邦当局发现,很多富有的美国人利用基金会,表面上是要做慈善事业,但其实只是想借此永远控制他们的企业利益。
戴尔考虑过海峡群岛和巴哈马群岛,但最后选定了百慕达。这个二十一平方哩的英属自治领地位于大西洋,不会针对个人或企业所得课征直接税,也不会对慈善单位或基金会课税,而且不需要公布基金会的帐务。同时百慕达也允许慈善单位捐款给全世界各地。当地的经济和金融结构非常发达,加上费尼的公司“通用大西洋集团有限公司”就已经是在百慕达登记,地点位于首都汉默顿(Hamilton)华盛顿购物中心里的一个小办公室,对面是一家面包杂货店。
为了成立基金会 不惜一切举家迁移
但要在百慕达成立基金会,就必须在当地居住一年。这表示不光是费尼,还有丹妮叶﹝编按:费尼第一任妻子﹞,因为所有财产都登记在她名下。一九七八年三月,在当地银行家祖尔(Cummings Zuill)的协助下,费尼在百慕达买了一栋大别墅。祖尔出身百慕达的古老望族,之前在香港的百慕达银行工作时,认识了费尼。费尼一家于一九七八年夏天搬到百慕达。“费尼会说那是我给他的惩罚,”戴尔说。“丹妮叶一定也会这么说!”
搬到百慕达之后没多久,费尼和丹妮叶就创立了第一个有名字的慈善投资体。他们称之为戴费尼基金(Davney Fund)。Davney这个词是菲尼母亲娘家的姓戴维斯(Davis)和他父亲的姓费尼(Feeney)的混合物;他们当时并没有将之登记为基金会,因为这只是在他们真正设立基金会之前,用来测试性地匿名捐款给个人和教育、慈善机构。费尼不忘自己当年受惠于美军奖学金,才能够出人头地,于是这个基金主要用来协助其他出身寒微,但有才华、有抱负的孩子,尤其是他员工的子女。“戴维尼是我回馈的第一个真正尝试。”菲尼说,他第一年就在这个基金里挹注了一百万美元。
确保捐款不被滥用 受惠者必须值得受施予
费尼找他新泽西州的妹妹娥苏拉来,负责管理戴维尼基金。她飞到百慕达开了个银行帐户。第一批受惠人是一个消防员的四个子女,他们的父亲当年和费尼一起服役时照顾过他,后来因为心脏病去世。
“我想确定他的小孩都有受教育。”费尼告诉他妹妹。娥苏拉还用戴维尼在银行的存款,去夏威夷帮二十来个听障和视障小孩办了一个两星期的夏令营。她在施与中也学到一课:受惠人必须值得帮助。这个基金曾提供夏威夷DFS员工子女奖学金,总计约二十名,每人两千美元。“有些小孩去念了一所学院,只要每天进出签个名就能拿到文凭。”娥苏拉回忆。“于是我决定,我来当坏人,也许他们该把成绩单给我们看。结果有两个小孩立刻就消失了。那些拿奖学金上大学的小孩不能不劳而获。他们必须拿到好成绩。”
同时,费尼和哈维的谈话也进展到一个地步,费尼表明他打算设立一个基金会,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投入——DFS的持股、各种生意,还有他所有的投资。他会确保照顾好丹妮叶和子女,他买的房子也还是家人的,但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本文节录自 《天堂里用不到钱 查克.菲尼人生故事:一场散尽家财的神秘布局》
作者: 康纳.欧克勒瑞
《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s)记者,曾获新闻奖项及书籍著作奖项。曾任《爱尔兰时报》驻伦敦、莫斯科、北京、华府、纽约特派员。撰写过有关俄罗斯、爱尔兰、美国政治的书籍。现居爱尔兰都柏林。
译者:尤传莉生于台中,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著有《台湾当代美术大系:政治.权力》,译有《你在看谁的部落格》、《图书馆的故事》、《达文西密码》、《天使与魔鬼》、《隔离岛》、《杀人排行榜》、《火车大劫案》、《依然美丽》等小说与非小说多种。
出版社:早安财经《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