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上探花”竟比中状元更开心?与一个不成文规定有关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状元”为最高荣誉。不过,相较于状元,当时许多有志之士更渴望第三名“探花”的名号,只因在殿试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唯有才能出众又长得好看的人才能被评为探花。
【图辑】点图放大看懒人包👇👇👇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科举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国科举外,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和日本列岛也曾引入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由隋文帝杨坚首创,发展并定型于唐朝至武周,并更加完善(唐高宗创造“殿试”,由天子亲自担任考官,可使皇帝更加清楚有那些优秀人才;武则天加大了此制度的规模),一直延续到清末,在1905年才被慈禧太后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
此一制度让平民当官的机会大增,甚至可以因此晋升贵族,亦扭转了西周到隋朝以前“上者恒上,下者恒下”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相关图辑】兵马俑为何盔甲单薄又没戴头盔?历史学家揭真相 与商鞅变法有关(点图放大浏览👇👇👇)
古代科举考中探花,为何比拿到状元还开心?
不过,中国科举史上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于位列第三的进士称谓,与第一名的状元、第二名的榜眼合称“三鼎甲”。根据中国媒体《搜狐网》报导指出,“探花”一词早在唐朝科举时代便已出现,不过,当时探花与考试排名无关,而是在公布皇榜的庆典上,从考中的进士当中挑选两位长相英俊的人作为“探花使”,其主要工作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采摘最好看的鲜花以献给状元。
直至宋朝,探花才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第三名,但由于受到前朝习惯影响,皇帝评定探花之时,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根据进士的容貌来选择,通常相貌不错的进士才能够成为探花。也正因如此,得了探花不仅代表著自身的能力得到认可,颜值方面也深受肯定;年轻有为且长相英俊潇洒的探花,在朝中势必很受欢迎,许多位高权重的臣子若想嫁女儿,探花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相关图辑】古代妃子落葬为何腿张开?原因毛骨悚然 恐怖仪式到这时期才废除(点图放大浏览👇👇👇)
【本文经《风传媒》授权转载,原文:古代科举考中探花,为何比拿到状元还开心?背后1项不成文规定,让人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