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学生就业.上|年均4%毕业生就业——别让他们躲在被遗忘的角落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全港目前共约6.7万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的中小学生,占所有中小学生人数的一成。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竟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将自己“塞”入这个社会——难竞争的学业成绩、难争取的工作机会、难协调的同事关系⋯⋯每一道坎都如一道大山横在他们面前,好像整个世界都认为:“SEN就是差劲,就是不行。”于是,部份人放弃尝试,干脆宅在家中,躲在被遗忘的角落。

“SEN学生就业”专题报道上篇

陈焜昱(中)原本就读于专收SEN学生的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经校方转介应征圣类斯中学科技资讯助理的职位;并在面试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圣类斯中学校长易浩权(右)和电脑科主任郭尚贤(左)的赏识。(苏炜然摄)

过去一年不足3%毕业生直接就业

陈焜昱比一般SEN学生要幸运得多。他原本就读于专收SEN学生的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炮循),并在科技资讯课程当中取得不俗成绩。三年前经学校转介,获得应征著名男校圣类斯中学科技资讯助理的机会;而在面试过程中,他又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圣类斯中学电脑科主任郭尚贤的赏识,一直受聘至今,成为炮循SEN毕业生的榜样。

不过,在全港6.7万名SEN学生当中,像陈焜昱这样顺利找到称心工作的只是少数。根据教育局上周三(12月6日)在立法会大会回复民建联立法会选委界议员郭玲丽的口头质询,在2019/2020、2020/2021、2021/2022学年,特殊学校的中六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59人、584人及516人,当中只有28人(5%)、30人(5.1%)及14人(2.7%)直接就业——即过去三年平均只有4.27%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另有174人、197人及175人继续升学,还有262人、246人及196人接受职业复康、日间训练和宿舍服务。

根据教育局的定义,SEN是指学生有某些困难并需要特别教育支援,其困难包括多种生理及心理疾病,如特殊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肢体伤残及言语障碍等,导致他们出现难以准确而流畅地阅读、记忆、表达、缺乏社交能力、骨骼肌肉系统受损,以及无法正确发音或控制声量等情况。在以“升学”为主流价值观的校园生涯中,SEN学生无疑处于劣势,并且受到欺凌,严重打击他们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塑造,形成恶性循环。

升学比例高并不等于学生有出路

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社工曾经跟进毕业三年的学生情况,发现选择升学的SEN学生遇到不少问题,例如课程较为艰深,在学习障碍之下更难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引发情绪问题;即使完成进修,可从事的工种选择依然不多,与直接就业的学生分别不大,持续就业比率仍然偏低。不少SEN学生毕业后会被归类为“残疾人士”,根据统计处2021年度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全港整体失业率为5.8%,而残疾人士失业率高达11.0%;同时,香港约有22,400名自闭症患者,当中15岁或以上的患者失业率高达12.4%。

SEN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是他们无力胜任还是社会不能接纳?若是“无法就业”,难道只有庇护工场等院舍才是他们的最后退路?所谓“共融社会”又该从何做起?

“普通青年毕业后,从‘学涯’过渡到‘职涯’,已经面临很多困难,更何况是SEN学生呢?”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升学就业辅导组主任周宝心如是问。进退两难之下,炮循不得不为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打一个问号——“升学比例高,就等于有出路?”于是炮循决定,要从根源上帮助SEN学生顺利进入职场,而不是拖延就业问题;因为校方相信,学校不应是隔绝学生与社会的“象牙塔”,而应成为帮助学生连结社会的桥梁,那就要开设完善的职涯规划课程,才能尽早帮助学生厘清兴趣所在,体验职场氛围。

在炮循“全校参与”模式下,从校长到老师都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左起:炮循侯洁莹助理校长、升学及就业辅导组周宝心主任、 沈立平校长、教务组叶丽君主任。(苏炜然摄)

主流中学不愿因材施教另设QF课程

学校根据SEN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开办十个“资历架构课程”(QF),涵盖英语、资讯科技、饮食业、摄影艺术、康体服务和长者护理等不同专业领域,让中三学生根据兴趣和学科成绩选定一项专业修读三年。课程除了设有不同情境教室,还会安排学生考取社会认可的牌照或资历证书。校方表示,提供“融合教育”的主流学校通常都不会为SEN学生开设QF课程,只有部份特殊学校会采纳有关做法,但一般不会超过四个。

“中学来说,我们的(QF课程)是最多的。”炮循校长沈立平对此胸有成竹。他解释道,主流中学把QF课程视为学生能力不足以应付公开试的标签,所以不会费时费力构建校本课程,而是直接沿用教育局提供的“应用学习课程”(APL),统一让包括SEN在内的学业较差的学生修读和应试;相较之下,炮循的办校宗旨不是应付公开考试,而是协助弱势群体,所以很多教师为此会先考取各类证书、设计课程,再为学生因材施教。

为了争取更多实操机会,沈立平大力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建与QF课程适配的“爱心雇主”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不同种类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目前已有40多个合作物件。中四和中五学生都有短期试工计划,而面临“升学”和“就业”选择的中六毕业生,更有为期七周的“职场索尼军”实习计划,校方更会为提出特别实习意向的学生寻找实习机会。过去一年,便有15%学生因为实习表现良好,获爱心雇主聘用为长工。在实施职涯规划课程之前,炮循有八成毕业生选择升学,如今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比例提高至50%。

+1

要让学生从“受助者”变成“施予者”

值得一提的是,校方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他们担任不同项目的“服务大使”,例如摄影大使、款待大使、炮循师傅仔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培养与陌生人沟通能力和待人接物的技巧。例如学校会选择有情绪问题、抑郁倾向或是自杀倾向的学生担任“宠物大使”,经职前培训后带治疗犬去日间护理中心探访独居老人。治疗犬本身对SEN学生可以起到安抚、放松、缓解压力的作用;而当SEN学生能凭自己所学帮助长者,其身份从“受助者”变成“施予者”后,还能创建自信自立,提升自我认同感。

前文提到的陈焜昱,就是炮循一反传统教学的成功例子。三年前,圣类斯中学电脑科主任郭尚贤到访炮循,感受到负责接待的学生非常熟悉IT,于是向沈立平提出想要聘请炮循毕业生担任科技资讯助理,而曾经修读资讯科技QF课程的陈焜昱因而得到面试机会。

“不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只是为了找一个帮手。”回想聘请陈焜昱的经历,郭尚贤坦言一直秉持“不要特别区分是否SEN”的原则,但也明白面试环节是拥有读写和表达障碍的SEN学生的一大难题,例如当一份表格要填45分钟时,“某些雇主只会觉得奇怪,并且马上筛走”,因此他特意在面试前细心告诉陈焜昱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尽管面试官不只郭尚贤一个,但陈焜昱仍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获聘,一直诚恳工作至今。事后陈焜昱还一反“上司请下属吃饭”的职场常规,主动请郭尚贤吃饭以聊表心意。

SEN青年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力合作。(图源互联网)

基于同情萌发雇用意向只是昙花一现

陈焜昱有读写障碍,却完全不影响他的工作表现,并且态度良好,遇到难题总会自己寻求答案。“收到指示清晰的工作指令的话,他们可以把这份工作做得很好。”郭尚贤对陈焜昱赞不绝口,因为一般人会抗拒重复性高、沉闷的工作,但陈焜昱不以为然,反而做得既开心又满足。在郭尚贤聘请到陈焜昱这位“得力干将”后,圣类斯中学也对SEN学生的工作能力越发有信心,几年后又聘请了一位炮循毕业生。

对于炮循来说,这印证了沈立平坚持与“爱心雇主”创建同行关系的初衷——“同行不是同情,同情式消费不长久。”他说,“有时候不是学生没有准备好,而是雇主不是很了解他们的特质”,所以学校会在实习前与雇主沟通清楚学生的专长和特殊需要;他深信,只有当雇主真正认识学生的能力,并发自内心认可他们,才会为他们提供更长久更稳定的工作机会,而因同情或是社会责任萌发的雇用意向,很大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

炮循开展职涯规划校本课程的另外一大原因,是不想让SEN学生从事诸如洗碗、清洁、保安等厌恶性工作,但校方并非因“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认为有关职业可能抹杀学生的无限潜能。圣类斯中学校长易浩权也提出:“SEN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主要是找到自己性格适合的工作。”他笑言,“鼓励聘请SEN学生就像鼓励聘请退休人士一样的,唯才适用,要靠政府卖广告,社会才意识到”,因而希望政府为SEN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配套计划,例如由官方发起招聘,甚至协助学校为学生进行精准配对工作。

如果每个社会角色都“行前一小步”——学校和政府为他们寻找匹配的工作岗位,雇主接纳和照顾他们的特殊需要,是否就不会再有这么多被迫滞留家中的SEN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