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600年之梦】从游牧民族到强盛帝国
(本文原载2017年3月20日《香港01》周报第52期B16版,按此订阅周报)
土耳其位处欧亚两洲交界,北临俄罗斯,西接巴尔干半岛以及欧洲诸国,东南两面则被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包围。今日称为土耳其的国家在1923年才正式成立;但生活在土耳其的主要民族,却是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若要厘清土耳其当今的局势,就不可不追溯其历史脉络至600年前,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衰亡。
今日我们以土耳其人(Turks)专指生活在土耳其的人民,但最早关于这个民族的记载出自中国文献中的“突厥”。突厥人建立的汗国全盛期是唐代的最重要边患。唐朝出兵攻灭突厥汗国,致使突厥人往西迁移,从此流散于中亚草原,即今日中亚诸国以及中国新疆等阿尔泰山(Altay)周边地区。其后裔组成的各民族统称“泛突厥民族(Turkic peoples)”。在众多突厥移民中,有一支西方称为“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的部族进入了西亚,皈依伊斯兰教逊尼派,逐渐放弃了以往的游牧生活,并于11世纪建立了土耳其人的第一个帝国。塞尔柱帝国很快分裂灭亡,但其中一支部族于14世纪再次崛起于小亚细亚(即今日土耳其的亚洲国土),开国国君奥斯曼一世(Osman I)自称为“苏丹”,地位相当于欧洲的国王。
奥斯曼在往后一个世纪不断蚕食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从亚洲跨入欧洲。波兰及匈牙利等基督教国家多次组织十字军对抗,皆铩羽而归。奥斯曼很快席卷了巴尔干半岛,占领今日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地。公元1453年,巴尔干最后一座控制在基督徒手上的孤城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陷落,屹立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终告灭亡。奥斯曼以这座千年古城为首都,易名伊斯坦布尔(Istanbul),原东正教的牧首座堂圣苏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也改为清真寺。
奥斯曼帝国崛起震撼了欧洲大陆,令人回想起753年伊斯兰教徒越过庇利牛斯山进入法国。奥斯曼吞并了匈牙利后,军队一度逼近维也纳及罗马,罗马教宗急忙召集十字军。敌临城下,欧洲各国才愿意合力对抗奥斯曼人。在攻下君士坦丁堡后,奥斯曼已成为欧洲东南部和地中海东部的霸主。全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通过军事与贸易活动,逐步占有今日东欧的大部分地区,更控制北非沿岸、埃及及阿拉伯地区,势力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据中古土耳其传说,奥斯曼一世年轻时曾梦见自己统领天下。这个“奥斯曼之梦”来到15世纪果真实现。
在奥斯曼帝国的初建时期,苏丹皆乐意接受、积极融入欧洲的历史文化。苏丹麦可密二世(Mehmed II)在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他明白应该多加利用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价值,宣称自己是罗马的凯撒(Caesar),以此巩固、加强奥斯曼在欧洲的合法性──“凯撒”一名源自古罗马的著名执政官,因他奠基了罗马帝国而以其名作为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当时的欧洲,只有两个人可以自称凯撒,一个是由教宗认可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另一个则是原来的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吞并后,麦可密以罗马皇帝的称号自称,一为突显两者的文化传承,二来也想借此谋求统一已分裂成东西部的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除了在政治上继承了罗马这个欧洲概念,也在族群、文化和宗教上显得相当多元。麦可密二世除了母语土耳其语外,还可以纯熟地使用帝国境内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希腊语、斯拉夫语、亚美尼亚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八种语言。此外,穆斯林虽是当时最主要的宗教群体,但其他宗教,尤其是同源的基督教和犹太教,仍见容于社会。相对于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奥斯曼帝国的政策已算相当开明。需知欧洲基督教国家曾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在耶路撒冷等大城市大量屠杀穆斯林,对国内犹太人也相当排斥。甚至,基督新教兴起后,新旧教国家之间也互相敌对,容不下“主内弟兄”。但麦可密二世为促进宗教与文化交融,不但将基督教文献翻译成土耳其语,甚至从意大利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家前赴君士坦丁堡,为基督教堂作壁画。
主张兼容并蓄的奥斯曼帝国,很快便站稳阵脚,内部稳定,进而持续向外扩张。后来即位的苏莱曼一世(Suleiman I),更致力于改善法律系统,整理了过去诸位苏丹的判决案例,并颁布了《奥斯曼法》,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伊斯兰教法之外最主要的世俗法规。苏莱曼后来更被伊斯兰世界称为“立法者(Kanuni)”,也赢得了欧洲人的尊重,称其为苏莱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苏莱曼娶了东欧出生、信奉东正教的亚历山德拉,即史上有名的苏丹后“罗克塞拉娜(Roxelana)”。他们的儿子塞利姆二世(Selim II),秉持国际化与包容多元文化的外交政策,令奥斯曼的繁华与进步成为欧洲诸国的典范。奥斯曼在宗教上更促进基督教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打破伊斯兰教自7世纪创立以来便与基督教结下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