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大学校长反思大学排名:“千校一面”还是百花齐放?

撰文: 杨滢玮
出版:更新:

英国商业机构THE和QS自2004年合作推出“大学排名”,如今已被广泛接受,香港更视为重要指标。例如,有雇主将“毕业于前一百名的大学”作为招聘准则,特区政府亦经常以“香港有五所百名以内的高校”例证本地高教水平不俗。问题是,大学有“优劣”之分吗?香港大学前校长、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接受《香港01》专访时坦言,不少院校为了排名“做数”,但排名与教学质素“没有必然联系”。

“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理想大学的定义。”伦敦大学学院(UCL)前校长Malcolm Grant曾在专栏一针见血:“(理想大学)是大还是小?是做研究还是专注教学?是要成为拥有大量研究收入的专业科技机构,还是优先发展人文社科?办学要冒险还是规避风险?”

以一套标准比较不同高校,犹如比较“苹果”和“雪梨”,抹杀各自风味。有研究指出,大学排名评价体系倾向“国际化”、“学术化”。规则之下,不少大学为了提升排名“奇招百出”,甚至舍弃本土特色,轻视教学,将大学办成千篇一律的“麦当劳”。

“整件事变成‘做数’之后,大家就去‘斗做’啰!”香港大学前校长、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批评排名规则偏颇衍生问题,“假如奥林匹克的规则是可以‘食药’去跑马拉松,那大家一齐‘食药’啦!”

说起被形容是“必要之恶”的大学排名,徐立之滔滔不绝......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18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5月23日)《大学校长反思大学排名 :“从来如此,便对吗?”》。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香港大学前校长、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批评大学排名之下,不少高校都会“做数”。(香港科学院提供)
特区政府常常将“香港有五所百名内高校”挂在嘴边,图为特首林郑月娥参观大学实验室。(资料图片:政府新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