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缅甸政变看“国家保护责任”的可行性

撰文: 方婕
出版:更新:

有谁知道一觉醒来,世界从此再不一样呢?2021年2月1日,本是去年缅甸选举之后的首场国会会议,但缅甸国防军(Tatmadaw)于凌晨趁人民进入梦乡之际发动政变,逮捕国务资政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和全国民主联盟(NLD,下称“全民盟”)多名领袖,夺下全国最大城市仰光的控制权,并宣布全国进入一年的紧急状态,此举一夜震惊全球。
笔者曾于三年多前游历缅甸三个星期,对这个佛教国家印象深刻。笔者现正在欧洲深造国际关系、世界政治和人道救援行动,包括修读“国家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2P)课程,故尝试结合自身经历和所学理论,剖析这个近年常成为新闻焦点的全球性政治承诺能如何协助处理和解决错综复杂的内战和纠纷。

缅甸是笔者最喜爱的东南亚国家,该国的新闻,诸如2017年的罗兴亚难民危机以至近期的政变,笔者都尝试了解。这两个危机分别都有人提及联合国应执行R2P,保护罗兴亚人和缅甸人。可是,虽然R2P的目的看似非常直接,但其实,启动除了牵涉千丝万缕的国际关系外,还需符合数个规范和程序,在讨论R2P前,先来了解缅甸复杂的历史......(节录)

方婕
全职旅游人,兼职金融业
现于德国和西班牙就读国际人道救援行动硕士课程

上文节录自第262期《香港01》周报(2021年4月26日)《人道干预VS国家主权 从缅甸政变看“国家保护责任”的可行性》。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62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反思社区治理— 香港需要怎样的区议会

走访浸大事实核查中心 打击假新闻 提升全民媒体素养

与香港社会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气候灾难比疫情危害尤甚 永续投资成“下回常态”

卡斯特罗时代告终 古巴模式的成功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