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何不普及疫苗接种 再谈放宽、通关?
特首林郑月娥上周一(4月12日)宣布,计划进一步放宽入境限制,其中包括由去年11月起实施的“回港易”,将由澳门及广东省扩展至内地其他地方的港人,容许他们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来港而毋须隔离14天,并计划下月推出“来港易”,以豁免内地人来港检疫。然而,在陆港两地疫苗接种比率仍然偏低的情况下,这种单向豁免措施成效有限,一来未能便利从香港返内地人士,二来无助提高两地疫苗接种意欲。当局若想尽快“通关”以恢复经济,除了严格防控疫情之外,还需加紧“疫苗护照”的落实,方能在给予来往人士双向便利的同时,为病毒传播风险“上保险”。
本应成两地接种诱因
4月15日,政府宣布扩大新冠疫苗接种计划至16到29岁的人士,接种复必泰疫苗的最低年龄是16岁,而接种科兴疫苗的最低年龄是18岁。经此次扩大后,接种疫苗的优先群组将涵盖550万人,相当于开启了全民接种的模式。截至4月20日,接种第一剂疫苗人数累计超过75万人,另有约39万人已接种第二剂疫苗。尽管接种群组不断扩大,但75万人对于550万人“全民接种”的理想效果而言,仅完成了一成多。
3月20日,由香港创新医疗学会主办、展贸配协办的“新常态、创科新思维 — 粤港澳新冠疫情面面观”网上研讨会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现时内地民众因认为疫情并不严重,导致接种率比较低,仅为4%,期待7月的接种率可达四成。
为了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增加疫苗接种诱因,世界各地都开始以“疫苗护照”的形式放宽出入境的通行。以色列、欧盟国家、英国、新加坡、日韩等地都已开始实行。相比之下,港府扩大“回港易”的适用范围,并推出“来港易”,本应在疫苗接种中扮演诱因的通行政策,却与身在香港的民众毫无关系,亦难以促使陆港两地的接种率增加。
双向的大湾区“疫苗护照”
舆论对“回港易”、“来港易”的另一批评,则是“废”。正如上文所述,此计划只是单向豁免来港的强制检疫,对于需要返回内地的人士而言,仍须遵照当地隔离措施。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讲师陈伟强便批评,此措施“唔汤唔水”,单向通关对促进两地贸易往来并无太大帮助,同时,他亦担忧若无要求接种疫苗,仅凭两日内阴性检测证明便可来港,难防隐形患者。
无可否认,内地疫情防控得当,相对香港而言“安全”得多,但整体疫苗接种比率仍然不足一成,而个别城市亦偶有出现小型社区爆发的情况;再者,香港疫苗接种亦不普及,疫情更是时起时落,倘若贸然放宽入境限制,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更加理想的做法,或许是以接种疫苗为前提,甚至可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试验单位,为人员来往设计“疫苗通行证”。
在“新常态、创科新思维 — 粤港澳新冠疫情面面观”网上研讨会中,钟南山与香港大学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孔繁毅皆提出粤港澳三地合作研发新冠疫苗,并订立抗体的标准,令三地在抗疫工作上更能产生协同效应。
群体免疫遥遥无期
诚然,新冠疫苗目前未被证明能够百分之百免疫。然而, 无论是季节性传染病,还是在大型疫情中,全面接种、全民免疫,皆为最理想的目标,即使未能保证百分百免疫,但仍能大大降低感染及感染后重症的风险。
港府扩大了接种群组,令16岁以上的550万港人都享有接种机会,便是为了达至“全民接种”的效果。况且,近日香港出现变种病毒个案,尽管已禁止印度、巴基斯坦及菲律宾民航客机到港,但仍未掌握变种病毒的传播情况。正如不少知名公共卫生专家所言,即使地区内防疫措施再细致,外来病毒仍有可能“摧毁”现有的抗疫成果,令社会措手不及。在此情况下,接种疫苗成为此抗疫阶段中的必备方法之一。
当中,年轻、健康的群体更应积极接种疫苗,除可尽公民义务外,更能起到对家中长者、儿童及身体虚弱人士的保护。众所周知,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接种疫苗,儿童、长者、长期或严重病患等体弱人士,可能会因对疫苗副作用产生较大反应,而选择不接种。但同时,正因他们免疫力低下,也更容易感染。
这时,便需其身边的人加强防疫,接种疫苗。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网站,增加群体免疫力有助免疫能力较弱人士抵御感染风险,如一名免疫能力较弱的儿童周围皆为未接种疫苗的人,此名儿童感染病毒的机率便会较大。“公民义务”或对部份人而言太过空泛,那么不妨为周围的亲友考虑,体弱长者、儿童、孕妇、病患等,需要得到身边人士和社会的的保护。
简言之,对于放宽通关之政策,港府应早日协商可双向通行的疫苗护照,才能在相对安全的基础上,逐渐恢复经济活动,达至一举两得。香港不可能永远封锁,故对市民而言,应及早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为接下来陆续恢复的通行、经济活动等奠定良好健康基础,这更是对身边人的负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