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规划】“新界牛”逼车何时了?还看洪水桥

撰文: 郭文德
出版:更新:

上期“香港再规划”系列探讨了“北环线”沿线的土地发展,但这条连接东铁线、西铁线的新铁路其实也牵涉另一个关系香港规划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各区职住分布。现时新界西北不少居民需要跨区远程通勤,经常引致严重交通挤塞,像“北环线”这样的运输配套扩展措施终究只属于“治标不治本”,惟有在规划上就近安排新的就业枢纽,才有希望根治问题,而最适合担当此一角色的,应该还是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

去年6月,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22.45亿元拨款启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前期与首二阶段工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工程及支付相关土地征用款项,象征此一新发展区项目在蹉跎多年后终于正式上马,然而17.6万新入住人口与15万个就业机会的数字相差不大,当局却声称新发展区可以“为洪水桥以及天水围、屯门和元朗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机会……将有助改善全港人口和职位的不均分布”,但是若按六成计算新入住者劳动人口比例,他们全数原区就职的话,便已占去逾10万个职位,余下不足5万个职位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其他新界居民的就业需求。

《香港01》过去一直倡议要将该区升格成为“核心商业区”,便是希望政府及社会能够善用洪水桥区位优势,持续创造足够且合乎就业人口需要的工作机会,根治新界居民所面对的居职分离困境,让一众被戏称作“新界牛”的通勤港九地区者免于逼车之苦。

图示洪水桥新发展区构想图。(资料图片)

居职失衡逼“新界牛”南下 扩展运输难解跨区通勤

众所周知,香港各区的居所与工作地点分布失衡愈加严重,就业市场职位多数集中在先行发展的港岛、九龙一带,居住人口较多的新界所提供的职位反而较少。政府统计处调查2019年按区议会分区划分的人口概况,发现全港约742万陆上人口中,有16.56%居于港岛、30.60%居于九龙、52.84%居于新界,至于约396万劳动人口中,则有17.21%居于港岛、30.49%居于九龙、52.30%居于新界,而当中屯门、元朗、北区三区合计已经占去19.59%陆上人口及19.06%劳动人口。

与此同时,政府统计处在2020年第三季统计各区主要经济活动机构单位就业人数,得出全港约270万个非公务员职位中有30.41%来自港岛机构、39.29%来自九龙机构、30.30%来自新界,而当中屯门、元朗、北区三区合计竟然仅得7.14%机构职位。

在这种人口及职位结构下,大量新界居民不得不长途跋涉远赴港九地区上班。根据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结果,新界地区通勤港岛、九龙一带者约有73.33万人,是新界工作人口总数的37.8%。他们受害于经济南北不均的城市发展格局,平常必须每日花费大量时间跨区通勤,既对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造成沉重压力,又让许多社会经济生产能力白白流失,尤其市民在上、下班过程承受车厢内“人逼人”之苦,对比其他能够在同区或邻区工作的人,其生活质素显然会因为远程通勤问题而大幅降低。

港府近年主要采取增建运输基建的策略来纾缓“新界牛”跨区通勤带来的交通挤塞,然而扩展现成交通配套设施终归只能起临时的疏导车流、人流作用,对解决整体问题的助益有限。

就以“北环线”为例,有人预期它有助于分流新界西北居民通勤需要,因西铁线未来会与“马鞍山线”合并为贯通九龙地区的屯马线,作为沙中线二期的东铁线延线红磡至金钟段亦即将落成,这样打算过海往港岛者便能乘搭东铁线,而前赴九龙的人可以使用屯马线。遗憾的是,上述如意算盘忽略了两项因素:一是东铁线列车日前正为配合沙中线逐步由12卡车改为9卡车,如其班次无法增加33%,则载客量势必有所下跌;二是屯门南延线将在“北环线”落成之前完工,届时定会吸引更多人使用距离较近的屯马线来通勤上班,故此两边铁路最终恐怕仍会出现挤逼超载情况。

更重要的是,在运输设施扩展的同时,新界尚有各个发展计划继续进行,且会不断有更多人口迁入其中;除非新发展区能原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否则跨区通勤与交通挤塞依旧会发生。因此,单靠扩展铁路和干道网根本无法消弭居职不均的影响,必须从城市规划上着手,化解问题根源。

发展西北枢纽方为良策 宜善用洪水桥区内规划

如果能在新界西北开辟出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新就业枢纽,远程通勤与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尚在发展初期兼具区位优势的洪水桥新区无疑会是最佳选择。该区本身地处屯门、元朗和天水围之间,北连深圳湾大桥,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望,加上港府过去执意依靠发展基建处理跨区通勤困局,歪打正着提高了该区可达度,而这样的高可达度正正是“核心商业区”首要特征。

在外部条件准备就绪的情况之下,政府应该趁着具体发展工程完全落地之前,重新检视区内规划土地用途,然后适时宣布洪水桥为新的“核心商业区”,吸引更多商界机构部署进驻。不过,按照现时拟定的规划情况,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想充当“核心商业区”的机会恐怕十分有限,更可能连政府有意打造成的“区域经济及文化枢纽”都未必做到。

根据2018年10月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核准的洪水桥及厦村分区计划大纲图(图则编号:S/HSK/2),整个新发展区合共占地约为707.42公顷,而计算当中与就业相关的土地用途比例,商业用地、综合发展区、商业/住宅混合用途地带与企业及科技园合计只有约5.81%,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则有9.69%,而工业用地、物流设施、港口后勤、贮物及工场用途地带亦仅得10.98%(表五),如斯布局似乎难以期待它最后真能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

新发展区内以其中占地达16.69%的乡村式发展用途地带最为广阔,它的周遭还被大片休憩用地包围。当局解释,如此设计主要是想保留厦村乡的原住民村屋、预留土地兴建“丁屋”及避免乡村遭到附近高楼大厦遮蔽,但这些问题其实只要采纳日前乡议局主席刘业强在回应“丁权”案件上诉得直结果时重提的“丁厦”方案,皆可轻易解决。

另外,现时新发展区内24.12公顷的九块商业用地分为五个支区,最高地积比率为1.5倍至9.5倍,亦即仍沿用新界地区惯例上限,这种安排当然限制了它们未来能提供的商业楼面及就业职位,如果真想将相关地段发展成经济枢纽,主事官员理应毋须抱残守缺维持既定标准,而是可大刀阔斧尝试略微提高它们的地积比率。

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靠着其地理优势,完全有希望成为香港新就业枢纽以至“核心商业区”。只要政府不再囿于昔日思维,摒弃集中发展维港两岸的无谓执念,决心改善区内土地规划模式,绝对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大量居民跨区通勤与交通挤塞问题。

上文节录于第250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25日)《“新界牛”逼车何时了?还看洪水桥》。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50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告别特朗普 拜登推新政 抗疫救市求团结 不应忘政改

中美关系步入新格局 “国际线”幻想该醒了

派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经济治理需要有为政府

打工仔竟“贴钱炒自己” 取消强积金对冲不容再等

由旅行证件变归化条件 BNO之争的关键

主题公园变休闲区 海洋公园面临绝路还是出路?

不封不封还须封 “疫区”是这样变成的

半世纪关系跌至冰点 中澳此情不再?

爱尔兰母婴之家悲剧结案  为天主教腐朽历史写下终章?

【香港再规划】“新界牛”逼车何时了?还看洪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