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救亡 ‧ 四】“让利”发展旅游 避免“不欢而散”
无可否认,“让利”是促成社群参与旅游发展的直接诱因,亦是重塑旅游产业链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考虑景点附近的社群承载力,人流过多自然会影响当地市民的日常生活,最终只会令业界和社群“不欢而散”,导致文化、深度游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和景点无法持续执行。
社群:须考虑环境承载力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展鸿指出,要将文化、历史资源发展成旅游景点,除了完善交通、公共设施配套外,亦需要保障不同社群参与人士的权利,这正需要政府为不同的旅游资源设立管理委员会,让不同的持份者能够通过委员会表达他们的意见,当有问题发生时能有渠道表达诉求和不满,“以前,屏山文物径曾发生关闭文物径的事件;近日,东澳古道太多人,沙螺湾村亦有类似的封村事件发生,所以要发展特色旅游,相关持份者至少要有渠道发声,这是必须要有的管理模式。”
旅游业要从以往的“食、玩、买”升级至更为深度的体验式旅游,社群参与是必不可缺的部份,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酒店及旅游系首席讲师黄家荣指出,“要令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社群支持是其一。但要令旅客有更深度的体验,最高层次的做法是让游客与当地人一同参与旅游活动。就像台湾的民宿文化,房东通常会做饭给游客吃,带他们去玩,去体验当地文化。这其实就是香港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旅游体验,其影响力可以辐射得更远。”
其次,旅游业要向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体验式升级,平衡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比如,近年兴起掘蚬活动,每逢假日,大屿山水口湾总会有大批游人“摸蚬”,吸引不少旅行社以生态旅游的名义举办亲子掘蚬团,却未有考虑生态承载力,导致过度捕捞。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项目经理彭莉恩早前表示,未经训练的掘蚬活动会造成生态破坏,过度“摸蚬”会令蚬的数量和体积锐减,水质变得浑浊,继而破坏整个水口的生态。
上述的旅行团根本没有清晰理解生态旅游的真实含义。根据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提出的定义,“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基础,在游览过程中避免造成环境破坏,让游客体验和了解自然生态,从而推动更多人关注环境保育议题;另一方面,借助自然生态促进该地区的社群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内地早已提出发展休闲渔业的概念,即利用渔村装置、空间、生产的场地和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发展出生态观光、渔业体验、运动休闲、渔乡美食、教育文化五大类旅游模式。
比如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西南部的獐岛村(又名小鹿岛),凭借其丰富的海陆天然资源发展,将渔村、渔家、渔民所代表的渔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并创办集体经营的旅游客运公司,逐步壮大休闲旅游的业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地方积极以捕捞业、养殖业为发展重心,供旅客体验掘蚬等“赶海”活动,同时确保生态可持续发展。据《辽宁日报》报道,村集体经济的每年收入达2,000万元人民币。
这都是香港发展生态旅游等体验式旅游和促成新兴旅游产品产业化可以借鉴的成功例子,生态旅游并非“无利可图”,只是业界缺少资源,而政府缺少创新思维,不懂得平衡旅游发展和生态保育,亦缺乏适当的规范设限,以至生态环境未能够发挥其旅游潜力之前,就已被游人破坏。
张展鸿认为,香港的旅游业要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景区,最需要寻找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比如米埔自然护理区的导赏做得很好。游客进去前已经有导游跟你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今天要看什么、看完可学到什么。整个规划都非常清晰,并配合适当的管理和人流限制。成立之初,护理区与当地农民、学界保持良好关系,不是单纯的旅游发展,亦配合科研计划。”
上述例子都说明,过往以旅行社、航空、住宿、主题公园、零售等行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未有将社群和其他行业包括其中,这种缺乏创新、思维僵化、只懂得沿袭“食、玩、买”的旅游模式日益式微。因此,当业界看到体验式旅游背后的潜在商机,以及社群参与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旅游业升级所涉及的利益再分配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深度旅游亦不再是“无利可图”的“鸡肋”。
出路:发展无法抄袭景点
事实上,商经局早在2017年发布的《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下称《蓝图》)中明确订下四大策略,包括大力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国际特色的旅游项目,具体地将绿色旅游、文化游、古迹游及创意游等深度游项目纳入未来五年的目标中。旅游业要向深度的体验式旅游模式转型升级,推动旅游项目多元化无可厚非,但前提必须具备“本港特色”。
“正如大屿山很好看,香港的‘后花园’很好看,但有多少人会专门来香港行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麦磊明指出,旅游目的地会被刻板印象(stereotype)所认定,而香港已经被认定为“都市旅游”(urban tourism)。“就像(推广)去东京不去晴空塔、食日本料理,而去行公园一样。其实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因此,很难做宣传推广。”他认为,“旅游是指去不同的地方、看不一样的景点,就像香港人喜欢去东京赏雪。香港很多旅游资源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状况,始终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很多中式旅游景点内地人不感兴趣。除非你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景点来吸引游客,否则来过的人也许不会再来。”
因此,香港要与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必须找出本港的“独特性”,而不是胡乱开放旅游景点,或增建大型旅游设施和主题公园。黄家荣认为,“深水埗、中上环、九龙城、湾仔,都有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历史背景。这些‘在地文化’,更能吸引旅客前来体验。”
“如果一个景点可以让人抄袭,其实有很大危机。”麦磊明形容,“好像迪士尼、环球影城会不断被取缔,别的城市会建更大的园区,久而久之,就失去竞争力,好像内地十个主题公园九个蚀钱一样。”
“疫情后旅客量不会回到疫前水平,未来社群承载力将不再是问题。政府应该发掘更多有特色的旅游地区,一方面能够分散客流;另一方面,这才是香港独有的特色景点,是别人抄袭不了的。”黄家荣续称,“但形式上必须要做深度的旅行团,普通的‘食、玩、买’并不需要报团,游客自己就能来。将来报团要够专门,规模要小,如果要走入社群,你不可能四五十人走进去,需要拆散成小分队,这样一环接着一环,就需要更高的收费和更好的服务,这样旅行社才能赚钱。”
上文节录于第24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18日)《抓住旅客需求拐点 伺机拓展深度旅游》。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