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救亡.一】疫前已受内忧外患 要求生更应重整产业链
一年内经历四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香港早已出现“防疫疲劳”,即使不能出国旅游,亦想出外走走。可是,踏入2021年,本港每日仍然新增数十宗确诊病例,市民看不到疫情的终结,经济也走不出疫情的阴霾,当中旅游业可谓复苏无期。业界力推的“旅游气泡”和粤港澳“健康码”互认制度一再延后,整条旅游产业链─酒店、零售、餐饮、航空、旅行社等几乎奄奄一息,后两者尤为严重。例如本地最大航空公司早已陷入财困,并于去年11月大幅裁减逾5,000人,而去年头九个月已有73间旅行社结业,业务和收入锐减,业界陷入“冰封”。
市民生活何时才能恢复正常,恐怕难以预料,访港旅客人数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回到疫前水平,更令人担心的是,就算疫情“融冰”,早就岌岌可危的旅游业是否仍打算“食老本”,依靠“高量低值”的购物团,一车车旅游巴将旅客载到土瓜湾购物?
特首林郑月娥在去年底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推出“绿色生活本地游鼓励计划”和“跃动港岛南”计划,似乎想藉生态旅游推动产业升级。可是,相对以往依赖“高量低值”的盈利模式,产业升级意味重整产业链,即要重新分配旅游资源和利益。若要令本就岌岌可危的旅业起死回生,先要好好了解内在的结构性病根。
早在疫情爆发前,全球旅游总人次和全球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已有放缓迹象。根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在2020年1月发布的《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20)》,自2016年以来,全球旅游总人次增速一直维持在4%上下,虽然,2019年较上一年升0.9个百分点至4.6%,旅游总人次达123.1亿人次,但增速仍逊于2011至2015年(见图一)。同时,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达到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7%,相关比重连续两年回落(见图二)。虽然全球旅游经济大体保持增长,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正逐渐发生变化。正如报告指出,“二十世纪的经济和组织模式”已无法满足二十一世纪的私人订制需求,数码时代令旅游产业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讯科技、航空业、交通基建的急速发展,令国内、外旅游变得容易,亦为人们带来更大的旅行“自由”─自由组合行程、购买所需要的服务,不再需要依赖传统旅行社安排行程,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繁多,人们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这对传统的旅游产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旅客需求转变 冲击行业生态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麦磊明形容,随着全球教育和语言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游”取代了传统旅行团的出游方式,同时亦为携程(Ctrip)、Expedia等可供自由安排行程的网上旅行社(OTA)和预订网站提供了发展土壤,“现在旅客的需求变得简单,只需要机票和酒店就可以,不需要旅行社去规划行程和安排食宿。这都是旅游形式转变带来的商机。”这种转变同时也在冲击传统旅行社的行业生态。麦磊明认为,大型的网上旅行社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能够向航空公司和酒店争取更优惠的价格,“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规模的旅行社没有竞争力,旅客为什么要‘帮衬’传统旅行社呢?”
此外,全服务(full-service)航空公司正面临廉航的挑战。作为旅游产业链上游的航空、运输、餐饮业等能够通过网上预订系统,绕过中介公司,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具竞争力产品(见图三)。这种“去中介化”趋势,同时削弱新兴的网上旅行社和预订网站的竞争力。
单单在2019年,这种急速变化动摇拥有一百七十八年历史的英国传统旅游品牌Thomas Cook─其集航空、旅行、酒店业于一身的综合型经营模式,因债务问题而“无力回天”。此外,同年还有法国的蓝鹰航空(Aigle Azur)和特大航空(XL Airways),以及网上酒店预订平台爱遨网(Amoma)相应倒闭或破产。
但这并不代表传统的旅游形式完全失去竞争力。网上旅行社亦有其自身的限制,麦磊明指出,“OTA只能够提供简单的旅游产品,更复杂的服务(如多派一个导游)都做不到,TripAdviser的香港分部就只有六个人。”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于2019年发布的《塑造未来旅游的大趋势》综合一千多位专家研究,发现全球有高达43%消费者称,相比实物,更看重体验。除了关注旅游产品的“价效比”,调查又发现大部份受访者希望得到更真实和本地化的旅游体验。麦磊明指出,这正是传统旅行社的“突破口”,“这种体验还包括到访当地社群、参加活动、学习当地文化,甚至可以烹饪、焗蛋糕,是一种知识、文化和好奇心的满足。”
体验式旅游或成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观乎香港旅游业在疫前的资料,不论是整体市场,还是作为香港旅游业主要客源的内地游客(2019年占总访港旅客人次的78.3%;不过夜的市场更占据了85.7%),访港旅客消费形式仍然以购物为主,但本港的零售业表现近年已有下滑的趋势。
根据智经研究中心于去年发布的《未来之“旅”:回顾香港旅游业二十年的高山低谷》(下称《回顾》)中引用旅游发展局的数字,指出2014至2018年的入境旅游就业人数由24万减至22.53万,减幅主要来自“零售业”,原因是旅客购物消费额由2014年的2,089亿元降至2018年的1,671亿元。对比之下,文化及娱乐服务的就业人数由2000年的6,700人升至2018年的2.4万人,增加了两倍多,但整体就业人数仍不及零售业的九分之一。
纵使全球旅游业在疫前发展持续保持增长,本港旅游业的消费水平、就业人数却陷入“疲态”;当全球旅客的旅游需求发生变化,业界却未有及时调整并抓住新的发展方向,以走出发展“瓶颈”,比如本地观光团的消费额年年下跌, 2018年过夜旅客的消费之中,花在本地观光团的只有0.3%,过夜内地旅客的情况更差,只占整体消费的0.1%。
上述数字足以反映,香港旅游业早在疫前已受内忧外患所困:内在因素是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业界内部结构僵化,透支本港的旅游声誉;外在原因是随着内地免税区和网购平台发展,不断削弱本港旅游业的竞争力。
继续阅读:【旅游业救亡.二】零团费、低过成本价成乱象 不是吸客是赶客?
上文节录于第24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18日)《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游业亟待救亡》。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