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潮背后 政府与市场“诸神归位”

撰文: 安震
出版:更新:

近期,华晨集团、永城煤电、紫光集团等多家内地国有企业相继出现债务违约,引发市场担忧与关注。上周四(11月26日),中国央行公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提到:“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这与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一周前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会议上的表态遥相呼应。随着华晨集团正式破产重组,过去国有企业“大到不能倒”的神话故事,似乎难以继续讲下去了。

承接上文:刘鹤高调提“零容忍” 中国金融改革必动真格

11月20日,辽宁沈阳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请,标志着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老牌国企破产重整。华晨集团于2002年根据中央决定,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截至去年底,集团旗下拥有34家一、二级子公司,其中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在香港上市的华晨中国(1114)和新晨动力(1148),以及在上海上市的金杯汽车和申华控股。

华晨集团旗下公司的发展历程带有鲜明的改革开放时代烙印。1988年,沈阳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将全市近百家汽车生产零部件企业整合,并发行股票成立金杯汽车。在当时国企股份制改革的浪潮下,金杯总经理赵希友把售票摊摆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大院。当年9月,《人民日报》头版以《中南海里购股票》为题报道了这一新闻,尽管随后作出更正,赵希友也为此做了检讨,但他还是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

华晨集团半年报显示,其负债总额高达523.76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110%。(资料图片)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 金杯汽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仅三个月后,金杯有份控股的华晨中国登陆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为“社会主义登陆资本主义第一股”。速度之快,甚至当时分管体制改革、后来任首届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刘鸿儒都是从香港的报纸上才获知消息,坊间传言他在开会时直接问:辽宁的同志来了没有,华晨是怎么跑去美国上市的?像华晨中国这样脱离了监管制度约束的飞速发展,似乎成为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谁能想到,这家与丰田(Toyota)、宝马(宝马)深度合作、年销售额逾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拥有四万多名员工的大型国有车企,会因几十亿债券违约宣布破产重整?国有企业“大到不能倒”的神话就此破灭。

11月以来,内地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资料图片)

事实上,11月以来,内地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几乎就在华晨债务风波发生的同时,11月10日,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无法兑付10亿元债务本息,引发市场恐慌和一系列连锁反应。天安煤业、冀中能源等煤企债和紫光集团、清华控股债券遭遇不同程度甩卖,价格大跌。分析认为这个现象有数个原因,详情请看《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4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30日)《债券违约潮背后 政府与市场“诸神归位”》。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42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施政报告》有心无力 339位“AO党”该担何责?

独家专访“金融沙皇”任志刚: 货币创造功能不应落在商业机构中

专访港大新晋经济学教授邓希炜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业化”

刘鹤高调提“零容忍” 中国金融改革必动真格

疫情持续扰乱粮食供应链 复兴本土农业提上日程

中国航天史上最具挑战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五号升空:载人登月的超前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