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份认同问题 港青并非都叛逆
不少人曾引用过去十年的民调表示,青年对国家反感日增、国民身份认同持续下降,是无可挽回的局面。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港人身份认同调查显示,自2017年以来,18至29岁青年自称纯粹“香港人”的比率一直高踞近七成,自认是纯粹“中国人”的比率则徘徊在个位数的百分比,2017年底更跌至0.3%。
单纯强调“中国人”和“香港人”这种二元对立的讲法,未免过度简化现实状况,有违科学原则。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系客座副教授宋恩荣及中大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研究助理潘学智在2018年于《信报》发表《香港青年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由负转正》一文,指身份认同调查有“身份对立”和“多元身份”两种不同的问卷设计,前者要求受访者在“香港人”与“中国人”中二择其一,又加多“香港中国人”和“中国香港人”而四择其一,却无法反映受访者可以同时加强或减弱对“香港人”和“中国人”两种身份的认同感;后者则以两条独立问题问市民对“香港人”和“中国人”的认同感,可同时加强或减弱。
事实上,港大民研同时采取了上述两种问卷设计,但媒体上大多数报道均过度着重“身份对立”的部份,忽略了“多元身份”的结果—后者显示港青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程度在2017年下半年显著上升,并由负转正;而即使在“身份对立”的问卷中,港青对“中国人”的认同在经历2017年的历史低位后亦有回升之势。由此可见,所谓“港青反华反中”并非一个既定事实,若问题真的出在媒体和教育上,为何在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那一年半蜜月期期间,港青的身份认同感没有持续下降?
当然,时移势易。经过去年的反修例事件后,民情汹涌—却是汹涌地愈加撕裂。就以“多元身份”角度来说,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中国人”身份认同仅为5.74分,较半年前跌0.4分,创回归以来新低;反之,“香港人”身份认同为8.57,占众多选项之首;曾经存在的“中国的香港人”和“香港的中国人”两种重叠性身份大幅减少。也有人认为,提供这些数据的调查都是“假新闻”、“假数据”—蓝丝会说这是“黄丝洗脑”、本土派则说这是维稳假新闻,中央不同部门及官员也各有研判。
当社会氛围及舆论皆将国家与港人推向对立面时,中央及特区政府应当如何修补裂缝,为香港寻觅一个共融而民心归顺的未来?宋恩荣及潘学智的调查有其指标性作用,点出了民心背离并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纯针对一两个个别因素便能成功“化解危机”。教师、媒体、社福界是否“爱国爱港”,这是“硬条件”,无论如何改动,皆有不足之处。反之,管治质素、政府给予外界的观感(例如,能否让港人看见“一国”之下能够兼容“两制”)、陆港文化交流及融合,这些属于“软条件”,虽短期内未必可以大幅调整,但对民心的影响较前者为甚。笔者有数点倡议,望能帮助化解港人与国家身份认同的“死结”。详情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3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2日)《论身份认同问题 港青并非都叛逆》。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