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融合】中共特批深圳官员“试错” 香港不该是旁观者
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的几天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端出。一个较为直观的观感是,在深圳转换身份定位不停改革的同时,香港似乎故步自封。最典型的案例是今次方案中对改革官员的取态。
“容错机制”仍有必要
方案最后一项特别写道: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这是非常具有中共色彩的政治术语,简单来说就是给改革官员失误、犯错的宽容空间。在讲究规范与法理的香港政治体系中,这种模糊操作或许难以精准体会,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或许有更贴切的理解。
1981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刚起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梁湘被派往深圳“拓荒”。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条件下,梁湘按照自己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吸引外资,举债建设,随即雪片般的举报信便纷纷飞到中南海,声称梁湘在搞资本主义,甚至出卖主权,挥霍国家资产。然而,梁湘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秋功罪,后人评说”,为深圳的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了“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灵魂。当然,最后他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调任,负责筹建海南省,甚至最后因“贪腐问题”被免职,但其贡献仍然受到了肯定。
在今年香港回归二十三周年的酒会上,林郑月娥曾哽咽称过去一年是其从政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在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中,示威民众上街喊出“五大诉求”,其中之一便是“林郑下台”。当然,除了开始的修例问题外,其中暴露更加真实的议题是香港的经济结构问题,是香港的社会民生之困,但当港人不断用这样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埋怨港府的解难能力时,其实港府官员不正是被这些不停的政治风波缚住了手脚吗?
事实上,香港出现的问题恐怕港府不是没意识到,也不是没有想办法去解决,最终彻底令矛盾到了一个大爆发的阶段,难道就全是官员无能的责任吗?
回归之初董建华担任特首时,香港有“八万五”计划、数码港计划、“矽港”计划、“中药港”计划;梁振英时期,港府订立了官方贫穷线;就在反修例风波爆发的前一年,林郑还支持“明日大屿”填海计划,但这其中的一些项目不都是在香港的政治内耗中夭折了吗?
上文节录自第23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19日)《中共特批深圳官员“试错” 香港不该是旁观者》。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