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明日大屿或翻生 尽显港府三大无能

撰文: 高晋猷
出版:更新:

随著新冠肺炎疫情降温,民怨稍息,涉款近万亿元的“明日大屿”填海计划近日有“死灰复燃”迹象。特区政府原本在“反修例风波”中“缩沙”,将5.5亿元的前期研究拨款项目排在立法会财委会最后一项议程,预计无法在原定9月30日会期完结之前通过而告终;不过,由于现届会期因选举延迟而被延长一年,加上有传中央打算租借桂山岛予香港的计划遭广东省政府以香港并不缺地为由拒绝,“明日大屿”研究拨款又被提上日程。然而,这个巨额舞台自2018年由特首林郑月娥提出至今争议不绝,特区政府似乎并未从民怨爆发中吸取应有教训,而且充份暴露三大无能之处——毫无长远视野、毫无施政原则、毫无政治智慧。

“明日大屿”前身为计划填海1000公顷“东大屿都会”——本身是2018年“土地大辩论”期间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建议的选项之一;不过,在小组于同年年底正式提交报告之前,林郑月娥突然抢闸在10月中旬藉《施政报告》公诸于世,并自行加码至1700公顷。据指,计划将分两阶段进行——先在交椅洲东面填海1000公顷,预计居民可于2032年入伙;再于喜灵洲填海,预计至2034年才开始动工——有政府消息估算,整个计划成本近6000亿元。

撇除政治考量及角力,单是检视明日大屿政策本身已经弊病丛生,破绽百出。(资料图片)

毫无长远视野 计划漏洞百出

撇除政治考量及角力,单是检视明日大屿政策本身已经弊病丛生,破绽百出。

首先,以东大屿作为香港第三个中心商业区(CBD)的规划,突显了政府对中环CBD几近饱和的事实一无所知,完全无视香港长期依赖维港核心的弊端,恐怕会令中心极化、职住分离、产业单一等等问题持续恶化。事实上,维港核心在香港地理位置上就位处偏南,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大力发展位于北边的新界新市镇,吸引大量人口居住,这直接造成非常严重的“居职分离”,也导致南北向的通勤压力长年超出负荷。然而,明日大屿继续依赖维港核心,不但犹如以火水救火,而且令就业人口更为集中于中环一带,导致盘踞当局的金融服务行业继续主导香港发展、继续掏空实体经济,根本遑论要拓展多元产业。

其次,政策内容涵盖范围极为含糊,特别是在于土地运用及房屋兴建比率,当中很有可能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将用于兴建房屋,而项目发言人更表示多填土地可以考虑出售作填补开支之用,令人不禁怀疑计划最终又会沦为帮地产商压榨普罗大众的巨额地产项目。

以东大屿作为香港第三个中心商业区(CBD)的规划,突显了政府对中环CBD几近饱和的事实一无所知。(资料图片/路透社)

毫无施政原则 贪功利护权贵

“细味”明日大屿方案,不难发现政策的考量,根本不是以整体香港市民的利益为依归,而是纯粹好大喜功,不思进取。

政府一开始雄心壮志地推动计划,至去年《逃犯条例》修订争议四起,政府就突然“缩骨”,将相关拨款排在财委会最后一项议程,预计无法在原定立法会期之内通过,也将会随会期之完结而告终。后来鉴于疫情严峻,特区政府宣布延迟一年原定9月6日举行的立法会换届选举,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则决定将现届立法会会期延长至明年9月30日,但原本有望重启拨款申请的明日大屿,又因有消息传出中央有意在珠海市桂山岛填海后借让香港建屋,导致港府态度消极。然而柳暗花明,近日有指广东省政府认为香港土地充足,根本无须借出桂山岛,港府唯有“弹出又弹入”,频频放风希望议会通过前期研究拨款。观乎整个过程,施政原则左摇右摆,立场暧昧不定,时而无视民怨强推计划,时而消极处理,静待中央出手打救。

另一方面为人所垢病的,是在房屋问题水深火热之际,特区政府仍然不敢向地产商和新界乡绅开刀,而选择填海这种不会得失既得利益者的“和稀泥”做法。截止2020年,棕地及荒废农地所占土地面积合共6700公顷,是明日大屿方案的四倍。政府宁愿“搾干”一半甚至是大部分的库房,亦不愿收回被囤积的土地。再加上整个发展计划中随民粹不断摆动的施政原则,“搬完又搬的龙门”,个中到底有几分为民有几分为利,相信明眼人心中自有答案。

截止2020年,棕地及荒废农地所占土地面积合共6700公顷,是明日大屿方案的四倍。(资料图片)

毫无政治智慧 客观数据欠奉

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8月份的民调显示,市民对林郑月娥的评分为25.4分,比去年同期的28.4分更低,同样处于不合格的低水平;另外,只有15.8%受访市民满意特区政府表现,而不满意率则高达63%。在社会对港府信任度前所未有地低迷的情况下,当局竟然打算重启一项甚最具争议性、涉资最多的基建项目,实在匪夷所思。

更教人费解的问题是,至今政府在计划中各个盘根错节的重大问题上,依然没有提出任何客观数据或研究报告去向公众解释当中细节及原因。公共专业联盟政策召集人黎广德在港台节目《城市论坛》中曾质疑,政府对于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立场一直在变,由一开始认为未必需要填,到《2030+》规划时表示需要1,000公顷,到施政报告时又突然表示要1,700公顷,而且背后没有任何研究报告支持,其不断扩大的土地范围实在疑点重重。

公共专业联盟政策召集人黎广德在港台节目《城市论坛》中曾质疑,政府对于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立场一直在变,背后没有任何研究报告支持,其不断扩大的土地范围实在疑点重重。(罗君豪摄)

另一个同样令人费解的问题当属始终莫衷一是的工程造价。根据力推填海计划的团结香港基金报告,当中仅引援奥雅纳工程公司按2018年1月的价格估算,指填海成本约为每平方呎1,360港元,又声称与收回新界私人农地相若。翻查至今各媒体乃至各相关发言人,工程造价由5000亿起至过万亿的说法都有,一众学者以至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本人亦“一齐估吓估吓”。计划当中涉资之巨与估算之粗疏可谓相映成趣,无怪乎一众建制派都一反撑政府常态,对明日大屿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避免“跟车太贴”。

香港的房屋问题由来已久。自港英末期开始以“置业”主导方策,令楼价节节上升;到2003年“孙九招”再燃起点点星火,几乎焚毁港人“安居乐业”梦;政府迟到了十五年的改革方案,竟是妄想用三十年后的远水来救迫在眉睫的近火。或许,香港一众基层市民心中对特区政府的满腔热诚,早已在势若惊鸿的神洲冷风中熄灭,化为了一缕似有若无的清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