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渐收窄 年轻人回乡助力新经济
在这种乡村新经济的急促发展下,新一轮重振乡村的势头正在冒起,或至少在大胆试验。三年前笔者走访江浙地区的乡村时,最大的感觉是农村的空心化,年轻一代已离开乡村,只有老年人在务农。老年化、产业空洞化,令乡村看起来变得绝望。这其实已是存在已久的城乡差距问题,资本和资源都不在乡村,令年轻一代只能往外一拼。
撰文:李照兴
承接上文:乡村直播遍地开花 足不出户享新鲜食材
播主个性化和产品差异化
然而,正如中国第一网红视频主李子柒所显示的经历,年轻人回乡近年像有了一个新希望(但本质上,李子柒生产的内容不是直播而是短视频)。更大的背景是中国互联网已届去中心化的时刻,过往靠主流核心平台去幅射连接(包括门户网站等,可称为“新经济中的旧经济”),现在却是各家各户点对点的网络,平台依然有,像淘宝或抖音,但一经接头,就形成消费者与生产方的直接交易。
村播新经济强调的是播主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差异化,成功的核心重点,是中国的流行用语:人设,即人物性格或形象设定。它的好处在于无地域的差距,一个走进深山小乡的人,依样可以杀出重围(当然,成功的网红直播其实是经理人公司的市场操作),至少是提供了一种重新处理农村资源的可能性。
此所以,近一年笔者观察到一个年轻一代回归乡村的倾向。可要特别留意是,暂时看到的回归原因,未肯定是农村新经济的成功(因毕竟成功案例有限)或村播的真正后果。因为亦都好大机会,年轻人回归只是出于今天城乡差异已没过往严重,随着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而乡居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落后,返回乡村过基本日子,再尝试寻找新发展机会,反而成了另一种选择。
笔者碰到的回乡新一代,有些像城外人般,回流到乡村开发旅游业,因为外人进村,怎样都需要有熟悉当地环境及关系的人去串连。其他也有原村民回乡后,通过开发针对市场的农产品去作创业转型,例如过往家中种的是低消费农作物,可据城市消费需求,转型为花艺盆景等。
村播造就草根流量明星
就近例子是上周的杭州千岛湖开湖捕鱼季节,平台就极力推出千岛湖捕鱼即食直播,结合吃播(专门寻访特色美食的播主),在捕鱼的船上直接开炉烹调,针对全国对湖鲜的需求。又或者,鸡农在直播中,带观者参观农场和饲料,强调土产、鲜味、质朴,间中有点笨拙的泥土气息,但看起来非常真诚。
那就是人设的力量。就如过往看明星形象,他真人怎样不重要。如今,农村播主就是一个可供消费的土味形象,他们满足的是社交媒体熟人卖货的心理和市场趋势,通过农村朴素生活的人设,满足城市消费者对大自然原生食材的想像。这基本上可复制到卖大米、西瓜、水蜜桃甚至到多肉植物之上。城中消费者都向往及倾向相信,小农场的产出更为天然,更为健康,鸡更有鸡味,菜更有菜味。
平台自然乐于帮忙捧红这些新草根流量明星,给积极参与者各种验证。一个村播达人的身份,是需要满足这些绩效考核(KPI):直播频率方面,开播月均不少于18天,每天的开播时长均不低于三小时;直播场景需要在原产地、工厂、农庄等贴近村播场景;直播间人物必须为农民、村民、县长、村官等;直播间货品必须七成是农民土产品,三成可以是相关联的产品,场均退货率不能高于五成等等。
大家脑海中可以出现这种画面:在村委的开会大堂中,放上多台电脑及手机,以及直播辅助工具,村中老少有兴趣者,都来参加开直播的基本训练。再过一阵,农民阿姨每天作三小时农舍直播,一边介绍新的农产,后面见到孙儿在小桌上做功课,间或有家养猫狗过镜。
村播尝试解决的,是农村的生产如何走向更广大市场的问题,以及另一个极端: 城市中的年轻人如果回到乡村可以做什么?故此,它同时想疏导的,也是城市的过度拥挤问题。
在农产品冲出去的问题上,怀抱的当似是互联网乌托邦式理想主义。它的挑战是,当热潮过去,产品的质素及供应方式,是否能普遍地被城市消费者接受,并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圈常态。当中,除却对大自然原生态产品的幻想,落到现实,农产品是否经得起质量考究和形成市场惯性?一般农产品有没有经过严谨的卫生检验?会否构成隐患?当大众对直播热潮厌倦,好奇能否持续?这决定了村播是否真正发挥到它重整农村新经济的作用。
至于从城市走回乡的角度中,当新的资本介入,可能引发新一波的乡村资源争夺战,利益分配如何摆平,也是乡村新经济另一个战场。真实的争议,激发的新问题,远远不能单纯被漂亮的直播数据所盖过。
上文刊登于第21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6月1日)《村播成为新农具 中国乡村经济出现新转型》,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相关文章︰
【归隐田园.二】拥抱大自然弥补文化缺失 我们想要什么生活 ?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