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直播遍地开花 足不出户享新鲜食材
疫后聚首,朋友间一个交流的重点,赫然是:之前宅家期间收集了什么优质食材网上供应商?真的有!
于是,大家更新了疫情见闻之后,就进入更热切的食材资讯交流中,纷纷把手机中bookmark了的网站转发到群组中。有人分享了更合口味、吃来更健康的有机蔬菜,有人推介猪肉供应商。笔者发现,自己已如此习惯地去翻阅一家位于福建的海鲜供应平台,每天看他们发来的最新渔获或特价海产资讯,简直像结识了一位住在海边的渔家老朋友一样。
撰文:李照兴
说实话,这些平台都并非新鲜事物。但在中国,一趟疫情把这种网上买卖变得寻常化,大家也更主动积极去寻找更合乎自己家庭口味及要求的好食材。试了十个不同供应商,总有一两个合心水吧。
由是,从民间最下游端的消费转型,可看出从上游开始一整套生产营销及供应链的革新。它是一场不再逆转的商业与日常生活新常态,而且因着供应链的不断扩大,将是一次涉及大城市和小农村的全国生活和经济变革。
疫情期间,宅居的人们开始透过网店去满足一日三餐。能接收食品外卖又想偷懒的,干脆叫外卖(但过程中形成的包装垃圾真心令人受不了)。最多人可能选择每天早上去网店抢购很快会卖光的特选鲜菜,进一步催化了盒马鲜生、京东及更多新冒起专攻新鲜食材的网上供应商流行。
在具体操作而言,以复元得最快的上海为例,网店基本上到2月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日常用品入货点。可能出现过的缺货或送货延后,更大原因其实是劳动力不足,而非物品短缺——过年时大部份运输人手回乡,因疫情管控,假期后也不能回城。
通往乡村与渔村的窗口
当年,长一辈仍以去街市买菜为习惯,但是,大部份年轻家庭已转向网店购物。而更着重饮食水准的一群,则开始寻找更优食材,建造各自的食物供应链。由于在家时间太多,和这些供应商的交流,甚至变成了一种娱乐消遣。因为这种买卖可以是一种互动挑选、讨价还价的过程,对居于城市中人而言,这行为像是打开了一道通往乡村、农场与渔村的窗口,看到当地从业者具体的运作,乃至生活。
福建渔港的捕鱼大嫂,每天发送她码头上的新鲜渔获:手臂般长生猛跳脱的竹节虾(相比超市其实不便宜)、肉还在跳弹的活鲍鱼等各式海鲜,可以看到牠们在水中游动的状态,以及每日因应渔获量而推介某一款促销特价。长三角地区,早上落单,明天可送到。
保鲜方法是立即冰冻,外加干冰或冰袋,密封在隔温大袋中,基本上隔天送来也保持良好状态。若是现吃,当然不能和在街市的活鲜相比。但因为供应链组织之大,它填补了普通海鲜市场的不足:供应量更多,选择性更强,而且可针对要求订购,不受菜市场固有且有限的供货链影响。
又或者想买鸡,现在城市中的菜市场都甚少活禽了。有,但都不大张旗鼓,而且选择也有限。但朋友介绍这个直播卖鸡可不同了,一条著名养鸡村子中,小农都进行了直播。形式简单而粗糙,就是小鸡农阿姨拿着手机,拍摄当天的鸡种供应,有大有小,说明鸡种年资及重量。
当然,鸡农阿姨没有那么花巧,不设特卖或每天推介,就是你看到手机上哪只鸡看上眼,在对话框问问价,了解一下目标对象,不行再看下一只,(“前面这只不要,给我看看后面第二只,先前四斤的太重了,这只多少斤呀?”)看中的下单,阿姨跟进流程发货,一个个订单就这样回来。
这些今天看来已渐成日常的食材入货过程,真正普及仅仅是这一年内的事。它缘于一个更大的中国电商及消费模式的转型:即更根本的转变发生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移动营运商普及化。
早在两三年前,先有农村淘宝或淘宝村的说法,那甚至被宣传为一种新的开拓乡村消费市场和乡村致富手段,分开买和卖两方向,主要以设立村中的淘宝店来运作,经营此店的为本村人,只需电脑及货架等简单设备就可开业(因应不同地方,可能有当地村政府资助)。
较受关注是卖货,性质可以是从合作社集体生产出发,譬如某条村庄主要生产茶叶、山核桃、笋干等,通过在淘宝的销售,生产队可把农产在村中淘宝店集中处理,销往全国(物流不方便派或送到每一户中)。又或者,个别村民每有农产,即可联络村中的淘宝店,令产品上线向外销售。
至于买货消费方面则成果较弱,因为农民的消费力不高,亦没有明显的物假外求的需要,生意做得好些的是服务业,譬如农村里摆酒席等,透过上淘宝比较,找到更便宜或服务不同的供应商。
一如宣传所见(地方政府和阿里巴巴都投了大量资源去发展),当时去到不少村落,都会看到这些横额,代替了刷在墙上的政治宣传句语: “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农村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村淘”等等。
淘宝村的诞生成为乡村经济通过电商重整的第一波,但仍属初步,因主要为村单位,收发也集中在可方便收发的网点。
习近平也落力宣传村播
去年开始引进及流行的淘宝直播村播计划(去年4月推出),概念进一步打破了第一波的集体及核心制,强调的是更个体的运作以及利用直播的新技术,声称村播就是今天的“新农具”。看到不少成功的村播或海播数据,有时公布的卖货数字去到一次直播售量以百万元人民币计,或农村户终可达到月入过万,虽不知个别案例的普遍性有多少,但肯定的是,那确是今日中国乡村中的热门话题。
有一天,一位在淘宝工作的朋友发了条朋友圈,图片是习近平也站在直播设备旁,落力宣传村播,而且除试图发展新农村经济外,也想做到乡村扶贫。在一切紧跟政策的国情中,这看来是个给村民很大的讯号。
在政策激励的背景下,是阿里巴巴的资源倾斜(以阿里的影响力及配合度,它已成为落实各种民生政策的最重要执行端,包括了疫情期间人民必需的出行健康码,也是通过支付宝来申请),从去年4月开始,淘宝直播就将每天中午十二时半至下午二时半的时段,辟为村播时段,宣传要“打造脱贫IP栏目带,鼓励村播开播”。
在渠道为王的今天,再好的内容,如果没平台渠道所给到的流量及推动(如放在显眼位置),也是枉然,阿里这一招也算是响应新的“上山下乡做生意”号召。
也在同一时间,笔者开始留意各种村播,真的什么乡村产品销卖都有,不限于过往常见的农产品,更是包括旅游服务、乡村文化特色,把农村产业包装成有故事地去促销,每个农家都有望成为了自己的个体户、村代言人及直播室。说实在,村播实在比其他网红或KOL直播带货好看多了。网红卖化妆品卖零食卖车卖冷气机,没太大实战吸引力。
更大问题是: 一般KOL直播的审美或缺,噪音过大。可是,当这些叫卖发生在村里,倒变得有情合理,粗糙也就是现实。笔者看到穿农靴或渔获衣的当地人在展示他们现实生活工作的一面,像看纪录片之余同时买货。
而在这许多前线镜头中人可以发力之前,则是一个酝酿更长远的移动生活基础变革: 网上付款变得全面普及,客服方式令人有信心,加上全中国无孔不入的快递网。
现在哪怕去到再偏僻的小村,人们都不担心没有现金或零钱作交易,因为看来大至当地餐馆,小至流动贩商,都可通过扫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来和你交易。中国乡村中的电子交易之通行,令人印象深刻,多次就在路边地摊买几个水果,随便都是扫码付钱。另有一次搭乘村中小巴,小巴还需投币。已习惯不带现金的人,只能透过现场支付宝给邻座,去换取对方替自己投币。
继续阅读:城乡差距渐收窄 年轻人回乡助力新经济
相关文章︰
【归隐田园.二】拥抱大自然弥补文化缺失 我们想要什么生活 ?
上文刊登于第21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6月1日)《村播成为新农具 中国乡村经济出现新转型》,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