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光复精致文化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钟氏兄弟在2014年《极》专辑内有一首沧海遗珠,名叫《光复精致》,因为不是主打歌,不是很多人留意,却是我心目中一首满意的作品。歌曲用Philadelphia Sound为曲风,出奇地波希米亚,又不失骚灵风味。有时歌曲都要有其运气,但运气不佳的歌曲,也象征一些特殊的意义,就是识货之人更懂欣赏,就像提倡“精致文化”之父张继高一样。
撰文︰钟一匡@钟氏兄弟

钟氏兄弟在2014年《极》专辑内有一首沧海遗珠,叫《光复精致》,却是笔者心目中一首满意的作品。(网上图片)

笔者认为张继高是近四、五十年华人社会中对音乐、文化、传播工业的最伟大评论家,没有之一。虽然不是太多人认识他,但认识他的人,都会对他的文章珍而重之,并且经常翻看,温故知新。笔者便是他的粉丝。

来自台湾的张继高,笔名“吴心柳”,意指“无心插柳”,足见张先生的谦卑和豁达。张先生以新闻为专业,钻研及涉猎不同的音乐范畴,创立《音乐与音响》杂志,毕生崇尚及推广“精致文化”,从来不会就粗疏和劣质文化作出妥协,深受他影响的人包括香港乐评人陈浩才和周凡夫等。张先生并不多产,九歌文库为他出版了三本文选集《乐府春秋》、《从精致到完美》和《必须赢的人》,贵精不贵多,成为笔者多年来的精神食粮。

什么是“精致文化”?就是不能光靠金钱堆砌出来,而是凭人文教育、文化修养和品味互相衬托的内在气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是达至“精致”不可或缺的元素。

笔者认为张继高是近四、五十年华人社会中对音乐、文化、传播工业的最伟大评论家。(台湾音乐群像资料库)

在这个由粗糙、通俗文化主导的社会,当“即食”和“崇劣”成为主流的年代,提倡“精致文化”当然会吃力不讨好,并可能惹人非议。甚有前瞻性的张继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始谈品味、良知、精致文化、尊敬与尊重,以优雅及从容的笔迹多角度地剖析现代人进退之道,从而展现作者的智慧和识见。张先生写的乐评更是令人津津乐道的小品,特别在《乐府春秋》中辑录的散文,谈萧邦情史、贝多芬月光曲之迷、马友友旋风、在东京听卡拉扬,均显示他在古典音乐范畴绝对是权威。

在《人能宏乐》一文中,他强调一个城市必须有音乐活动及气氛才能酝酿出欣赏及了解音乐的社会价值,听音乐的场馆亦变得相当重要。因此,一个城市没有一些像样的音乐厅,是不能培养市民对音乐的兴趣。张强调,音乐厅不光是一座建筑物,硬件虽重要,但软件如音乐厅内的音响、隔音设备和座位编排才是精髓,否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变得华而不实会有反效果。

笔者认为张继高在古典音乐范畴绝对是权威。。(资料图片/曾梓洋摄)

张先生的名言“音响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对现时充斥香港唱片市场的“发烧碟”及“Hi Fi碟”确是当头棒喝。在这十几二十年来,有太多标榜“靓声”、“口水声”或“牛筋声”的发烧碟,当听众把每一件乐器分开来听的时候,基于录音效果,有些乐器可能比较突出或清晰,但当所有乐器放在一起,音乐感欠奉,整件事情流于堆砌,就遗失了音乐的魅力。

相反,鸟瞰国际音乐市场,一张真正“靓声”的唱片如Diana Krall、Sting、Sade的专辑一定不会是“衰声”,它们在制作上的每一个环节,如录音、混音、母带整理、甚至封面设计都恰如其分,所以就算没有标榜“靓声”,听众也会认定是信心保证。

张先生认为,要迈向高生活质素的社会,提倡音乐是必然的手法,这是音乐的“社会观”: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思考、欣赏和秩序的能力。“一个缺乏艺术气息的人,纵然拥有一套百万音响,也只能珍惜他的客厅,装饰不了他的心灵。”我非常同意,因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才能深刻地使用音响来达至音乐的极致。所以,在音乐的教育上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幼儿的音乐教育。美国儿童节目主持人Fred Rogers与他的御用钢琴大师Johnny Costa四十多年来透过精致的爵士乐与孩童分享音乐的奥妙,最近有一出电影叫《在晴朗的一天出发》(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urhood),由影帝汤汉斯(Tom Hanks)饰演Fred Rogers,笔者极力推荐。

汤汉斯于电影《在晴朗的一天出发》中饰演美国儿童节目主持人Fred Rogers。(《在晴朗的一天出发》剧照)

虽然张先生精通古今音乐,但他认为爵士乐和流行乐也能登大雅之堂,最终达至精致的水平。首先,他觉得流行音乐可以不低俗。这点我不甚同意,因为我认为低俗的流行音乐也可以是社会的缩影,例如大AL、尹光及夏金城的市井歌曲的歌词讽刺时弊,反映低下阶层的辛劳及苦况,绝对是另类的“精致”。张先生认为要改善流行音乐,必须发掘高水准的作曲人和有深度的填词人,因为“好的曲可以使音乐流行,好的词可以使之流传。”有了以上两种人之后,就要有高智慧及具有不迎合市场胆识的人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需要、建立新的供求关系。我想,钟氏兄弟正是秉持这种另类眼光的人,默默地在音乐界的夹缝中竭力提升流行曲的质素。

倪匡在小说《追龙》中写道,要一个城市灭亡,把其优点毁坏便可。同样,要摧毁一个城市的优点,毁灭其精致文化便可。因此,要拯救香港,我们更要致力推动精致文化,推翻“崇劣文化”,学懂分辨好坏,提升个人品味。

张继高认为要改善流行音乐,必须发掘高水准的作曲人和有深度的填词人,因为“好的曲可以使音乐流行,好的词可以使之流传。”(资料图片/黄宝莹摄)

早前,笔者在面书写道:一篇写得好的中文文章,最重要的两个元素是逻辑滴水不漏及中文写得好。中文写得好的意思包括遣词用字和描述精准,以及修辞是否流丽等。我的首选当然是两者兼备的文章,如果文章逻辑妥当,但中文写得不好,是情有可原的。如果逻辑欠奉,中文虽然流丽但言之无物,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一篇逻辑欠奉加上中文拙劣的文章难怪会受到批评。当然,也会有人批评那些两者俱佳的文章,但我相信,逻辑是否妥当及中文是否流畅是有一定客观性的。换句话说,社会上虽然有见识贫乏的人,但我相信真心想理性讨论问题的人大有人在。其实,除了中文外,其他各国语言的文章都应如此,为何我要单独挑出中文文章呢?因为我只认识中文同英文,法文属幼稚园程度。相对来说,英文文法比较易掌握,没有中文那般难写,所以写中文比英文的难度为高。因此,中文文章写得好的人,在世上比恐龙更难寻找。

原来,笔者在不知不觉中又在赞赏张继高先生。

张先生用秀丽及典雅的文字来衬托具哲理和豁达的观点,是华人乐评界第一人,未知是否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

最后,笔者分享一段张先生的文字与大家共勉:“精致是一种修养、心态和一种认知,听音乐和用心来使用音乐器材,的确会给我们许多这方面的启示。”但愿我们能用心、用情、用爱来欣赏周围发生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好一点点。精致文化并非靠金钱堆砌,而是由人文教育薰陶出来的内在气质。

《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钟一匡其他文章︰

【音乐】法律人与音乐人有没有共通点?

【音乐】慧眼识英雄

追忆殿堂级音乐人黎小田

【音乐】视野宏大的本土福音专辑

【音乐】你唤醒了我的灵魂

【音乐】香港有属于自己的标准曲吗?

【音乐】从卡式带到CD 见证音乐载体兴衰

上文刊登于第203期《香港01》周报(2020年3月2日)《光复精致文化》。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