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学费.三】借镜海外经验 让年轻人自主规划人生
现时本港不少学生为求一纸文凭而向政府借取贷款支持学业,名副其实是“先使未来钱”。这个现象并非香港独有,美国更是深受其害,有统计显示,70%美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背负学债,平均每人3.7万美元,截至去年中旬,全国学债总额达1.5万亿美元。而香港的学债情况虽未似美国般严峻,但以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来说,是否该进一步将免费教育延伸至大学课程?
承接上文:【免学费.一】学债压力沉重 政府需还年轻人财务自由【免学费.二】认清免费教育是人权 检讨学费成本比率
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初选参选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积极提倡全民免费教育。他在政纲指出:“当你大学毕业时已累积有数十万元债务,你并非享有真正自由;你不能追求成为一名教师、环保主义者、记者或护士的梦想,你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你无法赚取足够的钱来偿还每月的学债;当绝大多数提供高薪厚职的工作要求一个用数十万元学债来换取的学位时,你并非真正自由。”
值得留意的是,去届桑德斯参选时,其教育主张被视为异想天开,四年后却成为民主党一众参选人的主流意见。而在大西洋彼岸,全民免费高等教育早已落地生根。现时全球有30多个国家提供免费高等教育,欧洲国家占最大比例。
德国大学课程便以免费及高质著称,不仅能发挥教育的意义、体现教育的价值,更能让毕业生既轻松又无负担地探究人生,追寻每一个可能。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GDP)高于德国,但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学债缠身,丧失规划人生的自主性。
德国政府视教育为基本权利,强调所有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在德国政府的补助下,当地落实了人人平等的教育体系。至于芬兰、丹麦及挪威等北欧国家,同样崇尚机会平等,并达成学生毕业后会贡献社会、免费高等教育是理想的人才投资这些基本共识。
在上述国家中,不单当地国民能享有免学费等教育福利,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学生亦被囊括其中,每年只需支付价格相宜的课程注册费,就可以入读当地的公营学院,免费攻读学士学位课程。
德国教育的成功与其独特的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有别于其他国家,德国是世界上少有未将教育市场化的地方。德国政府重视年轻人的成长发展,认为国家若能提供免费的教育服务,学生就能无负担地自由探索,建立自信及人生观,对年轻人的自身发展以至国家未来均有益处。
近年来,“教育市场化”一直饱受争议,有意见批评不少政府刻意削减公共财政开支,将本属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的教育经费,转移成学生对个人投资增值的私人事务(Private Affair),企图模糊自身提供免费教育的责任。虽从经济角度出发,高等教育乃对自身的投资,在校园所习得的技能、建立的人脉关系、考取的任何证书,均有利于未来个人就业发展,故学生承担自己的教育开支有其合理之处。然而,这种思维在欧洲备受质疑,因学历并不保证带来具有“一致性”的预期效益,反而增加学生财政负担,导致家庭社经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之高低成为决定学生教育机会及质量条件的因素,更造成不少像明仔般的个案。
德国的免费教育政策亦非一帆风顺,曾经遭受挑战,经历高低起跌。最大问题源于免费教育实施后,报读公营学士课程的学生愈来愈多,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因而大幅增加;同时,部份学生会故意延迟毕业,以享受学生身份带来的诸多福利,例如交通、宿舍及消费补贴等。德国曾于2006年起,就大学学费进行检讨,并向学生收取每学期约500至1,000欧元不等的学费,惟收费引起学生不满,发动连串抗议行动,当局最终于2014年正式恢复全民免费教育。
免费高等教育并非欧洲独有的产物,近观亚洲,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于2017年签署了《全民优质高等教育普及法案》,宣布为国内超过100间国立大学及公营专上学院提供全额学费及杂费资助,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借此培训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据估计,杜特尔特签署该法案后,每年在高等教育的预算开支将高达1,000亿披索(约156亿港元),而该法案出台后,被赞扬是历史性进步。
菲律宾的免费教育政策得来不易,以往因学费压力而被逼中断课业的个案亦时有发生,当中最受国际关注的,莫过于少女特哈达(Kristel Tejada)受学费困扰而自杀的案例。就读菲律宾国立理工大学的16岁少女特哈达,因家境贫穷,拖欠学校费用,被学校强制暂停学籍。饱受压力的她,于2013年3月15日自杀身亡,引发马尼拉学生一连串的反学费示威运动,抗议菲律宾政府将高等教育商品化,莫视学费对贫苦年轻人造成的压力。菲律宾国立理工大学校长巴斯克华(Alfredo Pascual)最终宣布废除拖欠学费不得上课等规定,为有财政压力的学生排忧解困。及后,菲律宾政府须开始检讨高等教育免费化的可能性。
在免费法案推行前,相对于其他东盟国家,菲律宾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较为低落,远逊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印尼、越南及泰国(表三)。同为发展中国家,根据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发表的报告显示,菲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投资表现颇差,人均教育开支只有548美元,与马来西亚相差逾17倍,而社经发展水平更落后的柬埔寨,当地政府在高等教育人均投资比率亦比菲律宾高。最终,菲国政府自两年前意识到危机,开始检讨学费政策,及后正式向高等教育注入大量资金,奠定免费高等教育必要的基础,并以追赶东盟其他国家为目标。有论者指,该政策实质反映出杜特尔特对公共资源运用的态度和定位,懂得实行具前瞻性的部署,除了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亦能减少出现像特哈达的惨剧发生,造福所有受困的年轻学子。
反观本港库房“水浸”多年,过去十年均录得巨额盈余,财政储备突破万亿元,却甘愿扮演“守财奴”角色,未有善用资源。回顾董建华年代,教育总开支曾于1997年至2004年间大幅提升,2004年更达致占GDP 4.7%之多,是回归二十二年来的高峰;到2008至09学年,时任特首曾荫权将公营学校提供的免费教育延伸至高中,正式落实十二年免费教育。前特首梁振英曾开过十五年免费教育的空头支票,而林郑月娥虽加大了教育经常性开支,但未有进一步将免费教育延伸至大学课程。
对于《香港01》提倡八大免学费,立法会教育界议员叶建源认为:“现时政府库房累积了一定金钱,若不善用资源投资,似乎会令香港人勒紧裤头,情况不太理想。而善用此笔款项,能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绝对值得考虑。”无可否认,香港公共教育的投资力度虽不算疲乏无力(占整体GDP 4.1%),但对比其他发达地区,仅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例如,根据2016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哥斯达黎加、挪威和丹麦的教育开支分别是6.334%、6.281%和6.237%,远高于本港目前的教育投资水平,而在该组织的36个成员国中,亦有26个国家的开支比香港高。若政府能善用该笔款项,作长远投资,相信既能减轻毕业生的学费负担,亦可纾缓年轻人毕业后的财政束缚,让他们能轻松地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不过,叶建源亦补充:“很多提供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都是奉行福利主义,当地税率偏高,政府自然有能力提供更多支援。而香港作为低税率地区,若将免费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则政府在公共开支上是大政府,税收却成了小政府。”或许,从财政稳健角度而言,免学费是一项长期性投资,财政盈余又不一定是常态,若环球经济环境转差,难免对库房构成压力。但是,当我们目睹发展水平更逊的菲律宾,也敢于尝试一切可能时,特区政府是否仍要冷待上万亿的财政储备,甘于故步自封,忽视进一步投资年轻人的可能,怯于冒这个不知何时来临的风险?
继续阅读︰【免学费.四】自资学生压力不容忽视 理应得到平等对待
相关文章:【大学拨款.二】院校竞争无处不在 人文理工贫富悬殊【青年困境】产业单一致学历贬值 大学生不再吃香【预算案.政策分析】财政盈余满泻 为何大学毕业生仍学债累累?【01倡议】八大免学费 毕业无学债
上文节录自第17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9日)《免费教育是人权 是时候宽免大学学费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