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四】师生同室齐读书 文化沙龙建立对话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读书会的形式各有不同,“我们用的是温柔的方式。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大家一起谈谈,听听吧!”香港文学文化沙龙创办成员之一、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陈国球形容,他们使用的方法是耐性,也是舒适。撰文:邝国惠(此文章为《读书会:荒漠中的绿洲》系列报道之四)

有来参加的学生说,从没预想与老师见面可以食零食,咬甜饼,饮柠檬茶。有一次,聚会前老师上街市买了一大串葡萄,然后,大家围起来“抓”葡萄,边谈边啜食,这是想都没想过会发生的事。

早前香港文学文化沙龙聚会的地方,被形容为“密室”,只有四堵墙。这一次换了新地点,房间有大幅落地玻璃窗,远眺港九城市美景,大家都说心旷神怡。

陈国球表示,大家碰头读读书,不但希望可以欣赏开扬的景观,更加重要的是开放胸怀,拓阔视野,不要困在一己的视野之内。

香港文学文化沙龙创办成员之一、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陈国球认为,参加读书会的目的是开放胸怀,拓阔视野,不要困在一己的视野之内。(高仲明摄)

他进一步解释:“我们要‘外展’!不要只埋头写论文!我们在学术圈之中,对话的对象就只有文本,可以说是‘与书谈话’。但我们在沙龙就希望可以开阔一点,有多点社会使命。”

陈国球这个想法,与他对人文学科的社会定位有关。他是中国文学讲座教授,并兼任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总监,花多年时间到海外游历,曾在捷克、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海峡两岸多所大学讲学。近年,陈国球特别关注香港文学的发展,所说的社会使命,就是要建立文学与香港这片土地、与这个社会的关连。

陈国球说,“为什么我研究香港文学呢?因为希望可以做‘外展’工作,可以走入社会,把我所相信的东西,与多些人分享,我们做出来的成果应该与大家分享。否则,若只是写论文,这样没有意义,只不过是闭门造车。人文学者不应是这样呀。”

读书会的形式各有不同,最基本是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大家一起聊天交流。(高仲明摄)

他认为,学者更应该“外展”走入社会,依他观察,经济与政治这些学科的学者,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多,但其他学科如文学就做得较少了。

“好像事不关己。社会大众也把这些学者剔除开去,说你们是小众,你们这群人搞自己的,这样当然不健康啦!所以学者更应该‘外展’,走出去!看看靠我们的力量如何与外界接触?有什么办法影响其他人?又或者接受大环境影响,然后修正我们在象牙塔内以为是正确的想像。所以,这个对话是十分需要的。”陈国球指出。

要建立对话,他认为,首要工作是吸引年轻一代加入读书会。“我们很希望多些年轻人来参加,看看现时新世代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又尝试一下,如何与年轻一代沟通呢?我希望透过这样的途径,一起研究一些具体的问题,一起谈,然后带出不同想法。”他补充道。

陈国球认为,人文学者应该走出“象牙塔”,走入社会,把自己相信的东西与多些人分享。(高仲明摄)

“老师是希望年轻一辈多些发言,这样是有点压力。”在老师眼中,李薇婷是属于年轻一族。

李薇婷是读书会发起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黄念欣的学生,也因为老师的邀请而参加,一来就上了瘾,每个月都预留一天给读书会。当谈及老师对年轻人的期望,她说既是鞭策,也感到开心。

陈国球希望吸引年轻一代加入读书会,建立对话。(高仲明摄)

不分阶级同发问

“读书会这个形式可以说是无大无细,大家没有隔阂,无阶级呀!这种气氛在一般论坛上是没有的,台下发问最多只有一两条,但不是真的对话,而读书会就可以平等对话。”

上次读书会谈城市民歌,给她留下深刻印象。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教授朱耀伟本身专注研究流行乐、流行歌词,平时难得有机会接触,但在聚会自由的气氛下,大家可以轻松聊天。

“好像朋友那样,大家交流,你平日听什么歌,我听什么歌,好像friend。”李薇婷说。

参与者认为,不同于一般的论坛,读书会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地方。(高仲明摄)

香港文学文化沙龙的运作模式是,每次邀约三数专家主讲,带领讨论,希望令聚会的气氛既随意,又有深度。李薇婷对这模式十分受落,认为正因为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不同,更能令讨论有意思。

李薇婷表示,“有行内人,有行外人,但这不成问题,正因为读书会的气氛很随和,大家都很轻松,这样很自然会迫使行内专家详细去解释,而行外的,像我这一些,也不怕问一些愚蠢的问题,就算是蠢问题,专家也乐意去解释,这样大家便能掌握到很基本的资料。”

陈国球表示,不少来参加的学生比较被动,这可以理解,只希望大家熟悉了环境,一起摸索如何做得更好。他又强调,两代人沟通,其实是年长一辈要学习。“应该说很多事情我不懂,我希望从年轻人身上去知道,去了解。有一些事情我们经历过,年轻人来听你说,但他是否觉得他有份呢?是否有认同感呢?”

香港文学文化沙龙的运作模式是,每次邀约三数专家主讲,带领讨论,希望令聚会的气氛既随意,又有深度。(高仲明摄)

陈国球说,“我希望找到当中的联系点,有些经验可以互相参照,以前的解释方法,无论对错,我希望年轻人去做判断,做选择时,有历史的深度,有历史感,要知道为什么现时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样便不会局限于眼前最简单的东西了。文化承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李薇婷也说,师生两代人聚在一起谈文学,谈文化,这个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多些年轻人来参加,大家都投入参与,开放一点,要把握这个机会!”

上文节录自第16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20日)《读书会:荒漠中的绿洲》,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相关文章:【读书会.一】文化学者发起文学沙龙 用书本打造荒漠绿洲【读书会.二】一书一会 同道人围炉取暖照亮阅读世界【读书会.三】因书结缘 同侪同寻颜如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