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革命.​二】6亿可以整到乜? 学者:顶多翻新吓批荡

撰文: 李耀宗
出版:更新:

本年度《财政预算案》豪拨6亿元翻新全港三成公厕,平均每所公厕获250万元,数字上看似非常充足。惟过去三年食环署合共耗费1.4亿元翻新公厕(平均每所成本425万元),虽较预算案所提金额多近一倍,但部分翻新公厕短时间再现渗水及损耗问题,令人质疑今次拨款是否“够用”。今次拨款似乎忽视了另一个遗留已久的公厕问题—旱厕和临时厕所。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增建永久公厕和改建旱厕工程,但多年来进度缓慢,背后原因是甚么?

承接上文:【公厕革命.一】豪花公帑作大翻新 不治标 难治本

参阅食物及卫生局资料,过去三年食物环境卫生署合共耗费1.4亿元翻新34所公厕,平均每所公厕成本425万元,虽较本年度《财政预算案》所提金额多近一倍,但部分翻新公厕短时间再现渗水及设施损耗,令人质疑今次拨款是否如该署早前所述般“够用”

陈茂波(左二)早前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厕协:翻新计划应恒常化

资深水务工程业者、香港厕所协会副会长熊志权虽对政府拨款翻新公厕表示欢迎,但批评有关拨款仅属一次性,且涵盖面过小,实际成效有限,“(翻新)三成公厕是有一定帮助,但不足以改变本港公厕普遍残破的局面……以政府现时的财政盈余来说,把翻新计划扩大至全港所有公厕或升格为恒常化计划,并非完全不可行。”

熊志权批评政府公厕翻新拨款涵盖面过小,实际成效有限。(李耀宗摄)

熊志权续说,部分公厕历史悠久,小修小补不足以根治积累经年的设施损耗、卫生及渗水问题,必须进行大规模翻新才能“断尾”,250万元顶多重铺公厕外墙批荡或更换部分损毁设施,若要依照食环署早前所述般进行全面修葺和引入高科技设备,估计至少须上调一倍预算,才能满足所有要求。

现时业界一般沿用“CASH”标准,即以舒适性(Comfort)、便利性(Accessibility)、安全性(Safety)和卫生性(Hygiene)评定厕所质素优劣。熊志权认为,公厕内应设有可供存放随身物件的置物架和挂钩,并安装无障碍设施,方便长者和残疾人士使用,同时有充足灯光和通风确保内部洁净干爽,才能给予市民良好的如厕体验,“按本港公厕管理和规划现况而言,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食环署将公厕清洁服务外判,可惜花费了巨额金钱,却未见得换来优质的服务。(李耀宗摄)

外判制存漏洞 卫生问题恶化

要提升公厕质素,单靠拨款翻新“硬件”并不足够,还要“软件”配合。为应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食环署自2002年起将公厕清洁服务外判予合约承办商,由其自行聘请和调配清洁工到高使用率公厕当值,提供即时清洁及补充厕所用品服务。在2017/18年度,食环署总共委派909名外判清洁工执行公厕管理工作,涉及服务合约金额总值21.5亿元,可惜花费了巨额金钱,却未见得换来优质的服务。

食物环境卫生署服务外判概况

  2017-18年度
(截至2017年12月31日)
外判服务合约数目 152份
支付予外判服务公司的总金额 21.582亿元
外判服务合约洁净工人数目(包括厕所事务员) 9,217人

资源来源:食物及卫生局

食环署现时采用实地巡查等“成效为本”方法监察承办商表现,一旦发现违反合约订明人手及清洁频次要求,会用口头警告、发出失责通知书及扣分等方式惩处。不过,审计署早于2007年发表调查报告,质疑上述监察方法成效,例如食环署未有将定期拟备评核报告的工作全面电脑化,不但衍生漏签及记录遗失问题,亦拖慢部门整体工作效率。

审计署更注意到,食环署容许督导人员自行策划日常及突击巡查工作程序,毋须交由管理层审批,导致每次巡查的时间、范围和程度严重不一致,影响评核报告的可信性;加上食环署不管各承办商服务表现参差,一律在评核报告中填写“良好”总评,间接保障承办商不会因违规而受罚或被终止合约,难言公允。

记者在巡视各区公厕期间,亦发现清洁工工作装备颇为简陋。有清洁工反映,承办商未有为他们添购通渠泵、钢丝刷等必要清洁器具,更换损毁器材的申请亦石沉大海,迫使他们只能用地拖清除马桶内的垃圾和排泄物,或者继续使用早已“打柴”的水喉洗地,“单用手开不了,要用钳子‘夹硬’开掣,才能洗厕所。”

有清洁工反映,长年仅能用钳子“夹硬”操作早已损毁的水喉工作。(李耀宗摄)

食环署职工权益工会副主席李美笑表示,政府一贯以“价低者得”作为公厕清洁服务合约招标原则,承办商惟有“悭皮”压缩成本,包括着清洁工自行准备清洁器具、选购价钱低廉但品质存疑的厕所用品等,又指工会早前得悉有承办商强迫清洁工用自来水稀释枧液。她警告情况早已失控,敦促政府善用今次翻新公厕的良机,彻底改革清洁服务外判制度。

临时厕所林立,亦是本港遗留已久的公厕管理问题。(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旱厕临厕问题 多年悬而未决

今次拨款似乎忽视了另一个遗留已久的公厕问题——旱厕和临时厕所。本港开埠初期鼠疫、霍乱和伤寒横行,为改善环境卫生,港英政府自1860年代起立法禁止随地便溺,并开始在各区兴建须定期雇人“倒夜香”清理的公共旱厕,却引发恶臭和蚊虫孳生问题。直至冲水马桶于二战后引入本港,当局才陆续将旱厕改建为接驳下水道的冲水式厕所,并于2000至2006年间推展“公厕翻新计划”,为全港公厕进行现代化升级工程。

香港开埠早期,不只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的基本生活,诸如衣、食、住、行,甚至找个地方解决大小二便,皆牵涉到公共卫生及政府施政。而香港第一间有冲水厕所的学校,就见证了早期本地教育史及厕所百年发展。(Getty Images)

至于下水道基建较贫乏的新界及离岛乡郊地区,港英政府早年透过建造公共旱厕满足居民便溺需要,并自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将附近设有下水道的旱厕改建为冲水式厕所,以及在个别因故未能动工改建的旱厕试用新型真空或化学循环冲厕系统,可惜最终因成本过高而搁置。

直至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为杜绝疾病传播,食环署翌年始推展大规模旱厕翻新计划,包括将化粪池改建为地下贮粪池、加装生物处理和污水循环系统等,截至2013年,该署共拨出9亿元翻新全港441所旱厕,但至今尚有约一成即52所旱厕,被当局以位置过于偏远、位于私人地段或难以接驳下水道等理由,迟迟未纳入翻新及改建计划。

(香港01制图)

除了旱厕升级无期,部分地区碍于政府声称“没有足够理据支持”增建公厕,仅能使用简陋的临厕。例如东涌逸东邨于2001年入伙,但食环署至今仍以区内有其他公共或私人设施开放厕所为由,未有因应人口增加而增建永久公厕,邨内近四万名居民若人有三急,可能要强忍恶臭使用路边临厕,又或到数公里外的马湾涌村或侯王庙公厕,规划上明显不足。

连计东涌逸东邨,目前食环署在全港118个“环境或技术所限而不宜兴建公厕”的地点设立临厕。《香港01》早前去信政府查询有关改善社区公厕配套的时间表,食环署发言人回复,署方将继续与建筑署研究可行的公厕翻新及改建方案,包括把个别旱厕改建为冲水式厕所、原址翻新、拆卸或重置等。

东涌消防局旁的巴士站,路边设有两个流动厕所,传出恶臭。(王俊杰提供)

借镜外地经验 “公厕革命”指日可待​

本港一直未有订立明确公厕设计及规划标准,对上一次政府就此颁布决策,是立法会2015年三读通过修订《建筑物(卫生设备标准、水管装置、排水工程及厕所)规例》,将公共场所男女卫生设施数目比例上调至1比1.6。《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虽有详列公厕的经办和管理规定,但有关法例近廿年未有更新,早与都市发展脱节。

针对公厕硬件配套,台湾内政部营运署早于2010年颁布《公共建筑物卫生设备设计手册》,就厕所设计、设施配置和数目比例设立明确准则,包括采用直角型蹲式马桶消除与地台之间罅隙、选用接缝较少的大型磁砖避免藏污等,务求创造“整齐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如厕环境。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提倡“厕所革命”,赞助地方当局翻新及改建全国公厕。(资料图片)

为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倡的“厕所革命”,中央住房城乡建设部亦自2016年起实施全新《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并斥资超过16.4亿元人民币(约19亿港元)赞助地方翻新及改建全国多达11.4万所公厕,以及研发应用程式,供市民举报管理不善或设施损毁的公厕,提高施政成效。

特首林郑月娥早前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谈及内地大推“厕所革命”,强调港府也有决心改善公厕残破及卫生问题。惟观乎今次拨款安排,能否妥善翻新硬件仍成疑问,亦没就改善软件服务提出对策,难免令人质疑有关措施是否纯属“跟风”作秀。公厕质素不只与市容有关,更关乎市民身体健康及生活福祉,政府不应等闲视之。

政府耗费巨额公帑发起“公厕革命”,是否用得其所?(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继续阅读:【公厕革命.​三】残厕无故遭反锁 难为伤健人士

上文节录自第15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18日)《不治标 不治本“公厕革命”未竟全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