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来】人工智能结合生前数据 人类可得“永生”?

撰文: 孔祥威
出版:更新:

悼念亲友,你会每年坟前献花奠酒,三不五时翻阅旧照,还是心血来潮,故地重游?俄罗斯一名软件工程师则以手机短讯记录,结合人工智能(AI)与亡友“通灵”。美国麻州理工学院的“增强永生”(Augmented Eternity)计划更进一步,希望用AI来延续智慧。另有科学家正致力保存人脑,让思想在未来得以上载。兴致勃勃的俄罗斯富商Dmitry Itskov扬言,我们在2045年可以化身(avatar)续活。人类是否有望超越肉体,得到永生?

马祖连科(Roman Mazurenko)交通意外身亡后,朋友讨论该如何保存他的记忆。有人建议用他生前的照片印刷巨型书籍回顾人生,也有人说要开个悼念网站。但这些都不合库耶达(Eugenia Kuyda)的心水。她沉溺于翻看故友多年来传给她的大量文字短讯,马祖连科对社交网站不太热中,因此手机上二人的对话和合照,成了库耶达唯一可寄托之物。

库耶达的公司Luka以人工智能开发聊天机械人(chatbot),从而向用户推荐餐厅。读着亡友短讯,库耶达忽发奇想。“她提议,不如试试从Roman生前对话过的人那里收集数据,模拟他的对话,看看做出来的成果似不似样?”马祖连科的朋友Sergey Fayfer回想起触发事情成型的那天。

库耶达以人工智能开发聊天机械人,来悼念因交通意外身亡的朋友,这几乎与《黑镜》中的情节如出一辙。(Black Mirror剧照)

“通灵”亡友抚平伤痛

最终,库耶达获马祖连科的父母和十个朋友参与。她利用Google的开源人工智能软件TensorFlow制作了Romanbot,并以生前聊天记录训练它以马祖连科的方式说话。Romanbot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祖连科的说话风格,更在互动中借由机器学习,发展出“自己”的意见。当Romanbot建造完成,库耶达迫不及待地发问:“谁是你最好的朋友?”程式的回应让库耶达仿佛看到故友的身影:“不要流露你的不安。”

这几乎与Netflix剧集《黑镜》(Black Mirror)其中一集《Be Right Back》的剧情如出一辙。主角Martha的未婚夫Ash在车祸中丧生。一间公司以Ash的生前通讯记录,制作能够模仿性格的虚拟身份,从而吸引Martha付费订阅。最初,虚拟的Ash只向Martha传文字短讯,还原声音之后,还与她通电话,令Martha付更多钱,享升级服务,Ash的人格还移植到极为像真的机械人。不过,Martha愈来愈在意机械人与本尊相异的细微之处,但又无法完全放手,最终将其锁在阁楼里。

经人工智能结果生前数据制成聊天机械人,亲友得以与死者“通灵”,或可像一些传统死亡仪式一般,抚慰伤痛并维系亲友关系。(视觉中国)

库耶达看了这部剧后百感交集:“它(纪念机械人)肯定是未来趋势,而我憧憬未来,但这是否真的对我们有好处?它是不是一种解脱?抑或只是在仓库里放了个死人?”

库耶达收到的对Romanbot的反应大部分趋于正面。马祖连科的母亲Victoria就颇为受落:“他们延续了马祖连科的生命,也拯救了我们。它不是虚拟实境,而是‘新实境’,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与它相处……儿子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但现在我可以知道更多他的想法,令我有种他仍然在生的错觉。我很感激这个聊天机械人。”

不少马祖连科的朋友觉得Romanbot逼真而奇异。Fayfer说:“最令我诧异的,是机械人讲的语句真的出自马祖连科,他真的会这样说,当我问他最爱什么,它说Roman,这根本就是他会给出的答案,实在难以置信。”此外,用户可向Romanbot询问意见,这是Fayfer在故友生前没试过的。“有些问题我没问过他,但当我问它意见,它给出了甚有智慧的人生建议,这令我加深了对这个人的印象。”

聊天机械人成悼念死者新工具,到底是面对还是逃避死亡,因人而异,反应两极。(视觉中国)

面对死亡还是逃避?

但并非所有人都买Romanbot的帐。马祖连科的父亲就相对平静:“我有科技背景,知道它只是个程式。没错,马祖连科的用语和反应它全部都有,但要阅读程式给我的反应仍不容易,有时它会给我错的答案。”马祖连科的前同事Vasily Esmanov认为,库耶达没有从《黑镜》中汲取教训,他在Facebook留言道:“一切都很差,太过仓卒,出来都是半成品,就像笑话。马祖连科需要纪念,但不是以这种形式。”

库耶达曾经对这些批评感到不快,后来又逐渐释怀,因为她发现,聊天机械人的主要作用不在说,而是倾听:“讯息几乎都是关于爱,或者一些在他生前没机会对他说的话。即使它不是真人,仍然有个地方给这些人尽诉心中情。”

能治人伤痛,或也延长痛苦。另一朋友Dima Ustinov提醒:“我们的社会因死亡而痛苦,因而希望得到永生。但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过程。如果我们利用这个机械人把Roman的故事传递开去,其他人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但这种令记忆长存的方法,不应被视为可让死人活过来。”

事实上,库耶达并没有将Romanbot视为她的亡友本尊:“它只像是个电子坟墓供你前来悼念,它会助你忆起他如何说话、你与他以往谈话时的感觉。有人说建造这种虚拟身份其实是逃避某人已死的事实,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相反,我是在面对。”

受Romanbot启发,库耶达认为情感才是聊天机械人最大的卖点,于是将之改良成另一手机聊天机械人Replika。(上图)它号称能按照用户的说话和情绪来回应,并会慢慢模仿用户的说话方式。聊天室形同一本个人日记,让用家抒发情绪或打发时间。库耶达声称,Replika可加深用户对自己的了解。Replika于推出首年就有逾250万名登记用户,远远超过当日餐厅推荐机器人的10万下载量。

数码分身日后或可配以虚拟实境(VR)或全息投影(hologram)等呈现,瑞典一家殡仪公司希望以此加强互动体验。图为日本公务员近藤显彦,及他的“妻子”虚拟歌手初音未来。(视觉中国)

“增强永生”延续智慧

数码永生方式并非只此一家。Eterni.me同样借由社交媒体重塑个人虚拟身份,不过未有以悼念亲友为卖点:“虚拟身份的角色已被过分浪漫化。它只是图书馆管理员,帮助用户整理已储存的资讯。我们没有要取代任何死者。”创办人Marius Ursache说。Eterni.me至今只适度推出过一些测试版本,但已有逾42,000人登记轮候正式服务。

也有些公司认为虚拟身份将不限于聊天机械人,可升级至更深层的体验。“至今,它们只能以文字沟通。说话和影像将是下一步,技术在今天已经存在,声音方面还有待发展,但这只是时日问题。长远目标是要让逝者与亲友以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沟通。”瑞典殡葬公司Fenix Begravning行政总裁Charlotte Runius说:“你将可戴上VR眼镜和耳机,感受与逝者日常互动,例如一起吃早餐或在公园散步。看见和听见,让你更能感到逝者的陪伴,这是一种更逼真的方式在与他们沟通。”

为了将悼念亡友推到更广的层次,美国麻州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教授拉纳马(Hossein Rahnama)正进行名为增强永生的计划。他解释:“所谓增强永生,是指在你健在时累积足够数据以预测出你的行为,从而创造一个‘人格’(persona)。当你死后,这个‘人格’仍能持续演进,其他人想询问时,它可以看到或听到这些讯息,并像你一样回应。”

拉纳马要成功,前提是需要大量数据。所以,他认为增强永生将倚重千禧世代(millennials),因为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用Facebook和Instagram:“以前做不到,因为你没有足够数码足迹(digital footprint)进行如此复杂的预测。五、六十年后,千禧一代将每人累积数以兆Gb计的数据。这么多数据可否用来建立预测模型,为你选择一个在你死后代表你的‘数码继承者’(digital heir)?”

拉纳马希望增强永生可成就集体智慧,专业人士可以分身提供服务,或扩阔思考,他设想就如可“召唤”列根(Ronald Reagan,)分身,询问他对特朗普的看法。(视觉中国)。

拉纳马想尽可能记录我们的一切数据,然后以之制作演算法解答各种问题,形成“新形式的跨世代集体智慧”:“我们的计划焦点不在于死后的身份,而是建立一个可为集体智慧贡献的平台。例如你正检视一份法律文件,而你的律师朋友没有空,你便可以启动这位朋友的化身,请教他某个法律字眼的意思。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是非常强大而方便的工具,因为人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为这集体智慧作贡献。”Rahnama透露,有一位没有具名的大型公司行政总裁正委托他制造一个虚拟身份,希望在其过身后代为担任公司“顾问”。

拉纳马预期,不同背景的人工智能分身将可扩阔学生视野,因为同一个问题将得到不同角度的回答:“未来将可换上他人的眼镜,从不同人的视野看世界。例如枪械管制、自由主义、基因复制以至法律纠纷,都可从政治、科学、学术或数据等不同角度思考。”拉纳马甚至设想:“在三、四十年后,我们将可问已过身的科学家或政客问题。试想像我们可以启动列根(Ronald Reagan)的化身,问他怎样看待特朗普。”

未来学家及Google工程主管Ray Kurzweil预期,人的肉身在未来将愈来愈不重要。(视觉中国)

备份大脑上传思想

一些更为进取的科学家则认为“永生”无可避免。未来学家、Google工程主管Ray Kurzweil展望:“我们的生物性质将变得愈来愈少,去到某一个点,生物性质将不再重要。即使生物的部分逝去,也没有多大分别。”

他预言,人工智能到2029年将与人类拥有同样的智能,而2045年将到达“奇点”(singularity),届时人脑将与人工智能结合,智能增强10亿倍。成真的话,人的肉身或许不再那么重要:“我们可用纳米科技创造身体,或在虚拟实境中创造虚拟身体,我们将可时不时选择变换肉身。”

Itskov以2045年为目标,逐步保存和上载人的意识,脱离肉身限制,达至永生。

同好此道的富商Dmitry Istkov因而注资展开“2045计划”,企图让人类思想摆脱肉体而永生。他曾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扬言:“30年内,我会确保大家得以永生。计划的终极目标是把人的思想转移到全新的身躯。”

一家名为Nectome的初创公司就希望能备份人类的大脑。他们结合遗体保存技术和人体冷冻,曾成功完整保存猪脑至纳米级别,包括大脑连结体(connectome),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著名矽谷加速器Y Combinator创办人Sam Altman认为这是有可能做到的,并已经登记在Nectome的轮候名册上。Itskov甚至对未来生活已有憧憬:“未来数十年,我预见自己有多个身体,一个在太空,一个像全息投影,我的意识可由一个身体移到另一个。”

上文节录自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结合生前数据 将思想移至新躯体 AI“通灵” 人类得永生?》。

相关文章:以数码化身得永生 技术与监管成疑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延伸阅读:

模糊人类定义 生物黑客的超人类实验追赶技术奇点 马斯克:人脑要接驳AI

人脑接驳电脑 将通往怎样的未来?脑机界面冲击私隐 人类难与超人类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