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2019】政治正确欧美大不同 电影颁奖礼见端倪
由金球奖到奥斯卡,近年的影坛颁奖礼愈来愈予人一种“政治先于艺术”的倾向,尤其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欧洲多地的右翼、民粹主义急剧冒起影响下,这种倾向更是明显。的确,电影除了娱乐大众外,可以“以文载道”、表达政见;至于电影颁奖礼,除了以技术角度定夺影片优劣外,更可成为文化界就政治环境、社会气候的发声平台。观乎欧美历届影坛的“成绩表”,纵然得奖作品各有不同,但多少都有回应时代的共同点,恪守“政治正确”,例如宣扬大爱,有守住核心价值的意图。撰文:林庄(此乃电影颁奖礼专题报导之二)
前文:【奥斯卡2019】右翼思潮下 左翼电影擡头 政治正确的影坛颁奖礼
欧美政治表态大不同
美国如是,欧洲如何?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法国康城影展、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和德国柏林影展,一直予人较着重艺术性的印象。不过,这批各自由电影人、影评人等文化界人士组成的评审团,立场其实向来偏近左翼,是故亦会兼顾“政治表态”,可谓两者并行。
欧美电影颁奖礼的差别在于,欧洲影展的“政治表态”主要着重人文关怀、宣扬大爱,恪守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尤其是欧洲近年右翼和民粹擡头,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令到欧洲人大跌眼镜,法国、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地的选举也见极端势力崛起,难民问题亦激起了排外和保护主义……于此背景下,欧洲影坛的态度就更弥足珍贵。
不难发现,欧美两地的颁奖礼结果往往截然不同,一来是基于两者价值取向各异,二来是欧洲影展相对“地球村”一些,不让荷里活出品专美。这些得奖电影未必商业味重,香港观众或许只能从电影节看到,即使有正场上映,规模或相对较小。
以康城影展为例,近十年获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的作品横跨日本、瑞典、英国、法国、土耳其,以至泰国等地。显而易见,康城金棕榈奖的国际视野肯定比美国电影颁奖礼宽阔得多。当然,相关作品都渗透浓烈左翼大爱味道,例如2015年得主《流离者之歌》,正是开宗明义述说政治难民在法国生活的故事,以人文角度呈现难民流离失所的苦况。
除本土外,金棕榈奖得主亦会触及其他国度的弱势社群。去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正正描述日本贫穷、边缘族群的家庭生活,反映日本社会高度发展背后的另一面相;2014年得主《冬日苏醒》,则以长篇舞台剧式对话,铺陈土耳其的阶级矛盾,节奏缓慢、氛围沉重的它,无疑是出“重量级”社会寓言(片长近200分钟);2013年得主《接近无限温暖的蓝》以女同性恋为题材,拍成三小时的女性成长记,很切合平权及女权诉求;2012年得主、挑衅大师米高汉尼卡(Michael Haneke)拍的《爱》,就谈长者生活悲歌,同样是关注弱势。
柏林影展金熊奖得主同样是光谱广阔,近十多年的得奖作分别来自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伊朗、中国等。以2016年夺奖的《怒海公民》为例,该片以纪录片形式刻划在意大利岛屿生活的难民的苦况,表扬这套作品象征着向世界揭示难民之惨。去年得主《灵肉抚摸》则关注弱势社群的性自主,题材及表达之大胆同样值得表扬。
威尼斯影展去年就把金狮奖颁予《罗马》,前年则为《忘形水》,正正反映影展对弱势国家及群体的关怀。至于2016年得主、菲律宾的《出狱的女人》,则以226分钟篇幅描述一位女教师坐了多年冤狱,带出当地近代史,充满人文色彩;2015年得主、委内瑞拉的《天地禁恋》,就以男同性恋为主题,十分切合近年热门的平权氛围。
展望未来,世界政治气候只怕变数更多,民粹、贸易战造成的巨浪几乎波及每个国家。不同界别面对这股大潮,无可避免都要发声,捍卫不同价值观。可以预视,未来欧美电影颁奖礼依然会是政治议题的角力场,赛果不仅决定电影成绩,更是一道又一道的呼声。“政治化”究竟对电影业孰好孰坏?大家尽管拭目以待。
上文节录自第14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月28日),《右翼思潮下 左翼电影擡头 政治正确的影坛颁奖礼》。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更多电影相关文章:【梵高永恒之门.影评】画家导演艺高胆大 成就最艺术的梵高电影【金培达.专访】电影配乐达大师:人心里有渴望才有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