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chain】银行业遇上“黑科技” 区块链之路该怎样走?

撰文: 陈嘉碧 许世豪
出版:更新:

比特币面世十周年,却在2018年碰得“焦头烂额”,币值从高位暴泻逾八成,投资者弃如敝屣。不过,其背后的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继续以“黑科技”自居,备受金融业关注。有人形容区块链为信任机器(Trust Machine),所采用的分布式记帐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简称DLT),可望解决时下银行在信任、效率及成本上的诸多痛点。一如所有具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区块链既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亦面对许多的不确定性,潜力有待发掘,但业界认为,区块链要成为金融交易的未来,必先打通“任督二脉”。

继10月底本港银行界推出首个大型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资讯互享平台后,上周三(12月12日)又迎来了“香港区块链峰会2018”,多间重量级机构,如中国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罗兵咸永道、矽谷知名投资公司500 Startups等“聚首一堂”,探讨区块链投资的最新趋势。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发表开幕致辞时表示,已见到区块链等新技术影响不少传统行业,料创新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港银初尝区块链“甜头”

讲到最受区块链影响的传统行业,不得不提银行业。区块链的理念,就是采用分布式记帐技术(DLT)取替中央处理帐目,简单而言就是解决“谁记录和保存数簿”的问题。在区块链的世界,记帐簿不再是由银行、结算所或政府部门等“中央机构”保存,而是将帐目全面“下放”,区块链的所有参与者都有一份帐目,而且都有能力记帐, 各方通过网络直接进行交易,所作的任何改动都接近实时。过程中,毋须中央管理,但受惠于加密技术和巧妙的区块建构, 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篡改或干预记录,大大加强资料安全性。

香港区块科技合作创办人兼首席科技总监韩文明解释道:“以往要花很多时间和人手处理文件,亦无法即时了解文件真伪。应用了区块链后,可以制作信任的分布式帐本,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例如令银行发出信用状的时间由两至四星期加快到24小时内。”面对区块链这个全新的“黑科技”,本港银行业近期亦尝到“触链”的一些甜头。今年10月底,金管局更联同12家主要银行推出贸易融资区块链平台“贸易联动”,并与欧洲最大的数码贸易融资平台we.trade签署谅解备忘录,为日后互联互通做好准备。

韩文明称,区块链技术可提升交易效率。(梁鹏威摄)

区块链席卷全球 英最老银行领军

区块链热潮在香港银行界泛起涟漪, 放眼国际,热潮远超贸易融资领域。国际数据资讯(IDC)发布的“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Worldwide Semiannual Blockchain Spending Guide),预计到了2022年全球区块链解决方案支出将达到117亿美元(约912.6亿港元),而区块链可应用在相当多常见的业务上,如监管审查、跨境支付及清算、托管及资产追踪、贸易融资及后贸易清算等(见下表)。

其中逾300年历史的巴克莱(Barclays)银行对区块链在内的金融科技的“狂热”,教人难忘。这间英国最古老的银行虽然历史悠久,但步伐超前,创造多项业界第一。早于2016年,巴克莱已向外宣布和以色列一家初创公司共同完成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交易,将传统耗时7至10日的交易处理流程大幅缩短至不足4个小时。

其后,巴克莱更加紧步伐,由内部推进快速实施试点,更成立区块链实验室, 以今年为例,该行成立了首个专注区块链技术及智能合约投资的风险投资部门,甚至想到赞助黑客马拉松比赛,寻找最佳区块链解决方案,以提高衍生品合约的处理效率。巴克莱的发展模式在国际性银行和投资机构找到“共鸣”,如瑞银、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均已成立区块链实验室, 内地五大国有银行亦相继建立区块链团队。

近年巴克莱积极发展区块链项目。(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恐惧”落后 迫使银行走到最前

对银行争先恐后投资于区块链的热闹景况,纽约大学史登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David L . Yermack有一番见解。他认为背后是受到一股“恐惧”情绪驱使,十年前面世的比特币引入了“公共区块链”模型,开放所有人都可参与记帐,企图完全“去中央化”,将银行拒于门外,让用户自行在点对点的基础上进行支付和交易。

这个“突袭”让比特币背后依赖的区块链技术潜力尽现人前,因而促使银行参与其中,他直言,在互联网革命和技术大潮下,银行不在市场上保持“最快、最新”,将有很大机会落后于竞争对手,因此相信银行的动机纯粹出于“被灭绝的恐惧”(fear of extinction),冀以最新的技术去维持市场中地位。

曾任汇丰银行资讯科技部主管、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金融科技实务教授陈俊光则认为,银行服务始终拥有较高的信用度,说到被全面取代仍言之过早,但这不代表业界因此可叹慢板,“现时银行投放于区块链的资源,比起正常业务只占好少部分,但投资是必须的,你一定要认识这个科技,去研究哪一种服务可用尽区块链优势。”

魏凯称组建区块链“大联盟”可产生杠杆效应,避免出现“数码孤岛” 。(张浩维摄)

提升相容性 避开“数码孤岛”

目前,区块链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业界还在探索之中,除了技术稳定性、隐私保护、 风险管理等问题要克服外,区块链要成为金融交易的未来,须打通“任督二脉”。以前,银行属于科技“买手”,通过向科技公司购买及更新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是“由上而下”的。“传统上业务主管会列出要求,再交由内部的IT同事或由第三方公司去处理,但现时由银行主导的模式已经改变。”陈俊光续称,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银行及科技业界须通过合作方式,透过各自对行业的了解去提出解决方案,“业务主管未必完全清楚客户需求;科技公司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如何用技术去提升客户体验,大家须在同一个地方不断交流,出了问题就即时讨论及更正。”

全球最大区块链联盟之一的R3亚洲区负责人魏凯(Carl Wegner)说得更加直白,直言银行只是金融生态圈一部分,单凭一己之力确实难以建构一个全面的区块链生态,“区块链是一个沟通全球的工具,你不能只靠自己就可以与全世界联系”,而组建区块链“大联盟”,可产生杠杆效应,避免参与者“孤军作战”,“他们知道我已建构了一个系统,其他合作伙伴就可建构系统的其他部分,令平台不会成为‘数码孤岛’,而是可以与其他平台互通,令每个平台的价值得以倍增。”

开放“数簿”成关键

技术、平台俱备,但是否等于发展可以一日千里?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助理教授区文浩指出,要发挥“协同效应”,机构更要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数据,即开放“数簿”,但要在金融机构间吹起这股“东风”恐怕不容易。

在由“中央机构”记帐簿的年代,客户的资料可说是一间机构的重要财产,如非必要绝不会与其他竞争对手分享。但区块链的“记帐”特点,就是将银行的“数簿”, 即每笔交易所涉及的金额及对象记录于“区块”当中, 通过多方见证和技术签名,来保证资料的相对可信,要发挥最大优势,资讯与数据的交流来得非常重要。区文浩解释,“很多企业都钟情于使用区块链,但有部分公司说不想将资料公司分享予其他公司,又有部分实情是(业务)根本不适合,你不用数据分享的,就不需要用区块链。而且它也不是数据库,单纯当作搜寻资料工具的话,其过程会较传统的慢。”

既然“数据”是关键,银行间未来要放弃 “门户之见”,作为传统银行代表之一的汇丰,据悉已率先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完成首笔区块链信用交易,透过数据交流成功跨境点对点交易。汇丰工商金融增长与创新主管任伟铭以书面回复《香港01》时,就指银行需要一个更广泛的贸易生态系统,全行业协作(Industry-wide collaboration)、与可互操作的区块链平台结合,将满足贸易融资的需求,并使全球贸易充分发挥其潜力。

汇丰据悉已率先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完成首笔区块链信用交易。(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大湾区引爆庞大应用潜力

可以说,区块链的出现,随时为金融业记录和保存数据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在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一词似乎显得“落伍”,因而有了“黑科技”,形容那些超越人类认知范围或现有科技水准的科学技术创新及应用。当传统银行业遇上区块链这个黑科技,业界纷纷敞开怀抱,虽然目前不少技术应用还在探索阶段,但何妨多一点想像空间?

以大湾区为例, 区内覆盖的地区拥有近7,000万人口,经济规模达1.5万亿美元,超越澳大利亚、印尼、墨西哥等部分二十国集团(G20)国家。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若加强应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势可大大提升为湾区内城市提供投资、融资服务的竞争力。

上文节录自第14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17日)《银行业遇上黑科技 区块链之路该怎样走》。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