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难民.上】艺术家花一年收集麦当劳单据 夜幕下的轻和重
三幅沉甸甸的墙,布满轻飘飘的褪色热感纸——414张麦当劳餐厅的消费单据,整整齐齐地挂在一块块粗糙的黑色砂纸上。骤眼一看,像被仔细整理好的档案室;仔细看,又像是安放灵魂的骨灰龛场。飘着单据的框框下方,整齐地写着一堆阿拉伯数字,记载一群无家者出现的日期、时间,以及单据本身的重量。约两年前的一个夜里,异乡人马玉江难以入眠,在家附近的麦当劳内,遇上这群借宿的无家者。一年来,他每晚到来收集他们的餐饮单据。没有语言交流,没有表达关怀,亦没有同情和恩惠。然而,每张单据背后都盛载着一个故事,他选择用一种冷冰冰的方法,抽离地呈现这群被称为“麦难民”的人的生活面貌。《夜未央》——是他特地等了一年,让字都褪色,再把单据整合的展览。摄:龚嘉盛
“这单据用的是热感纸,上面的字会随时间褪色,但这重量、时间却不会改变。”他仔细地量度了每张单据的重量,记录在0.2到0.7克之间的“轻”。“这个重量可以有很多解读,可以是生命的重量、钱的重量、地位的重量。”他解释。
麦难民的单据比一般人的短,故重量也较轻。一般人会买几款食物,而他们主要是希望在店内坐下来,不被人驱赶,买的都是最便宜的食物或饮料。问他观察过程中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他说,不想以太煽情手法反映这一现象。
客观数字主观解读
“只要你仔细看,这些单据跟纪录片是一样的。它上面有时间、日期、地点和他们点的食物,他们夏天爱吃冰淇淋,冬天爱吃苹果批、热朱古力啊!这些单子呈现了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只是它比较抽象。”
马玉江说,这群人其实很敏感,别人走过的时候,他们会擡起头来看一看,对镜头也很在意,他只想把对这些人的影响减到最低。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马玉江,在北京生活近十年后,来到陌生的香港。生活不适应令他感到孤单,夜里偶然到麦当劳去。在这群跟不上社会节奏的人之中,他找到了一点慰藉,冲淡了压抑感,也触动了心灵。
于是,他花了大约半年时间,在麦当劳观察这群无家者的举动和生活;之后,他开始收集他们在那里消费的单据。记得收集第一张单据时,还跟人打起架来。
“那是几个阿拉伯小伙子,我第一次只是想试探一下,直接拿了就走,不发一言的。但其中一位可能喝了点酒,就用英文不停骂我,一副想打架的姿态,其他的人则上来抓住我。”
这令马玉江知道,直接取走单据的方法行不通。后来他发现,该麦当劳午夜12点会换更,接班的员工都是兼职的,没有穿制服,他就穿上黑色上衣进去,假装是清洁员,帮他们清理桌面垃圾,再把单子收在口袋里。而这个时段,也是麦难民们最敏感的,若店员认为他们没消费,他们就有被赶走的危险,即使只是心理作用。马玉江就等到那个时间段之后再去拿单据。
2016年6月27日,是他成功收集单据的第一天。此后,每逢晚上11点半至凌晨2点半,他都在麦当劳。有好几个夜里,为了想知道这群人什么时候离去,他干脆睡在那儿。
本来,他并没有特意想透过这作品表达什么,或者引起社会关注,只是一种个人感受。“我初来的时候,那种温暖的感觉,一直支撑着我做这件事情。一年是很长的嘛,做完之后要考虑这件作品跟社会有什么关系,不仅是跟我有关,而是跟社会有关。在差不多做完后,才想起原来艺术可以介入社会,再想怎样更能让普通人产生共鸣。”
他说,看到展览的时候,艺术(创作)已经结束了。“‘行动艺术’的特点是艺术发生的现场,跟展览的现场是分开的。艺术发生的现场是我这一年间的社会行动,而展览的现场是此时此刻的一种传播活动。”
“这单据上的时间不是我决定的,他们点的食物也不是我决定的,他们在哪家麦当劳也不是我决定的。”他认为,时间就是直接的反映,这作品有很多他不能控制的部分,随着时间移动而自然形成。
轻重之间另有涵义
“比如,他们花五元买这个食物,你当然会说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是,我觉得是他的那种状况,逼着他买这个食物,因为他想买更好的,可是他买不起,所以他只能这样子选,是更高的一种东西控制他这么想。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一种超越人类的语言。”
马玉江还选择用“重量”这个概念,却不是特别想把他们的单据重量做比较。“轻和重不是相对,而是绑在一起的。我只将单据上面两个角固定起来,下端却可以飘起来。视觉上就有一种轻飘的感觉,尤其当冷气吹过来时,它们就真的微微飘起来。但如果你真的懂这个作品,它一定是很重的。”
在收集单据的过程中,他的确感受到这些重量!一天,一位老太太端来一盘糖,都是用来伴咖啡的糖。因为她是驼背的,头比背还低,本来看不清她的性别,但她把糖一包一包撕开,仰起头,往嘴里倒。他一直看着,那扭曲了的躯体,在他脑里留下烙印。
“本来那盘糖是不重的,后来她把盘中的糖都吃完了,就剩下一盘糖纸包装。哇!我当时突然觉得很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那并不重,但在感觉上却很重。因为我知道她是一包一包地撕开,一包一包地吃。那是非常艰难的过程,觉得那些糖纸比糖重几十倍。”那老太太甚至没有像其他麦难民般,买个数元的细薯条、细可乐,她只是尝试以糖果腹,获得温饱。
从大陆逗留约一周后回来的某个夜晚,马玉江如常穿着黑色衣服,走进那家熟悉的湾仔麦当劳。一个伊斯兰人悄悄地带他到一个角落,打开一个黑色的垃圾袋,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麦当劳的消费单据。伊斯兰人问他:这些单据可以到哪里换钱。他说:“没有用啊,没办法换钱。”
伊斯兰人觉得不可能:既然不能换钱,你怎么天天捡呢?“我看到了这一群底层的人的渴望,哪怕只有一点点机会可以换钱,都要抓住机会。”轻轻的一个黑袋子,原来盛载着重重的渴望。
在这创作的一年间,他被感动过无数次,却没有直接跟这群人交流过,除了因为语言不通,不想因为自己是异乡人被排斥外,还因为他对艺术介入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艺术介入这个词成立的话,是通过感受来跟观众发生关系,而不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材料的选择、空间的营造,以及为何要秤出单据的重量来,目的是希望促使人思考。”
最好的介入,是不介入,不介入才是真正的介入;恰恰是因为这种不介入,而呈现了一种更高深的介入,艺术介入是一种迂回的介入。
在和麦难民共处的365天中,他没有用言语去介入他们的生活,更形容和他们的关系是互不干涉的。他对艺术介入社会,有另一种看法。详看下集︰
【麦难民单据背后.下】被无家者感动 艺术家不想消费他们的生命
马玉江个展“夜未央”(How Heavy is the Night)地点:香港湾仔轩尼诗道365号富德楼6楼展期:7月6日至8月5日时间:星期二至日 13:00-19:00(逢星期一休息)
上文节录自第12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30日)《麦难民消费单据背后 马玉江:夜幕下的轻和重》。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