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自主】香港年嘥3亿立方米食水 自制缺水危机
香港今夏一度发生“小旱灾”,部分水塘干至见底龟裂,拉响缺水警号;与此同时,官方数据显示,本港年均多逾3亿立方米食水经水管渗漏、非法取水、水塘溢泻等途径流失,占总供应量近三分之一,足以供全港使用4个月。港府在东江水长年供港下产生“不愁无水用”错觉,问题是,随着东江沿岸城市发展,与港“抢水”情况日趋激烈,加上极端气候加剧,香港的供水稳定性必受影响。港府如仍不居安思危,从速改善食水浪费情况,学者警告,香港再出现制水日子不会只是“都市传说”。
本港4至6月踏入初夏,雨水理应逐渐增多,实情却是至截稿为止,酷热天气警告生效时间长达402.6小时,总降雨量仅有457.3毫米,较去年少逾半,打破历年纪录;素有“天空之镜”美誉的流水响水塘,早前更一度完全“干塘”,露出塘底一大片龟裂泥地。至本月初热带气旋“艾云尼”一度逼近,为本港带来连日暴雨,但截至本月16日,全港水塘总蓄水量仍少于3.9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一成,亦创过去五年新低(详见附表)。
对于今年初夏热旱,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早前在网志撰文解释,受全球暖化影响,南半球雨带位置在过去半世纪逐渐北移,导致香港至广东沿岸降雨量渐趋不稳定。他警告,降雨模式变化,甚至会减少东江流域流量,“天下雨不是理所当然,东江有水也如是,香港旱,广东也会旱”,他担忧本港1963年大旱制水情景会重临,促当局及早准备应对措施。
降雨非必然 年均3亿立方食水“倒落咸水海”
“小旱灾”引起公众关注本港食水供应稳定。港府经常在东江水供港,强调本港供水稳定,但《香港01》记者翻查水务署统计,发生过去十年,本港每年平均有三分之一食水在“未经水表记录”情况下流失—其中2016年多达1.52亿立方米食水经公用水管网络渗漏,占该年食水总供应量15%,足以填满半个船湾淡水湖。至于经私人楼宇水管渗漏的食水,亦占该年总供应量约一成即8,100万立方米。
该年还有约7%即6,850万立方米食水,因非法用水、水表欠准、水塘满溢等原因而白白浪费。合计上述食水流失成因,可以得出本港2016年总共浪费多达3.02亿立方米食水(见下表),比全港最大水塘万宜水库总蓄水量还要多,亦足以供全港使用长逾4个月。
公用水管渗漏比率偏高
在东江水源源不绝供应下,本港食水消耗量自1980年代末持续上升。根据港府早前预测,本港整体食水用量将于2030年飙升至13.15亿立方米,然而,鉴于食水流失情况持续严重、气候变化影响雨水收集,港府若不从速改善食水浪费情况,本港供水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重大挑战。
为维持本港供水稳定,水务署自2008年公布《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强调“先节后增”,提出加快更换及修复老化水管进度,目前已更换2,940公里,占全港公用水管长度约三分之一。虽然本港公用水管渗漏比率由2000年超过25%,降低至去年约15.2%,但仍远较先进城市如日本东京2%、新加坡5%,以及澳大利亚悉尼8%夸张。
参考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研究,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Acapulco)虽然基建不足,宜居程度排名远较香港低,当地政府仍能将公用水管食水流失比率由1990年代超过30%,改善至2012年的低至10%。国际知名水资源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客席教授Asit K. Biswas早前亦在《南华早报》撰文,狠批本港食水管理甚至较发展中国家“落后好几光年”(light years behind)。
港府阻截食水流失不力
为加快寻找渗漏源头,水务署自2014年实施“智管网”计划,目标是在全港公用水管网络设立合共2,000个监测区域,以便当局遥距实时监测各区水管水压及流量变化,提升维修效率。然而,有关计划实行进度缓慢,截至去年底,该署仅建设约1,100个监测区域,完成度仅有五成,预计须延至2023年才能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
至于在减少私人水管渗漏方面,参照水务署内部指引,若发现私人楼宇出现渗漏水问题,须向有关住户发出截水警告通知书,要求在14天内维修妥当;但申诉专员公署2015年主动调查报告揭发,近半私人水管渗漏个案竟拖延长达60日至两年才完成处理。报告狠批水务署执法不力,“试想全港有多少渗漏点,经年累月的渗漏浪费了地球多少珍贵资源”,“几乎不可能评估已遭浪费的食水量有多巨大”。
“倒水”年耗17亿元公帑 学者:东注水纵容港府“无能”
食水流失情况愈严重,处理成本必然愈沉重,最终将转嫁至所有纳税人身上。根据审计署估算,在2004至2015年间经公用及私人水管渗漏、水表欠准、非法取水、水塘溢流等途径而损失的食水,合计水务设施基建、水管维修、消毒过滤等处理成本,年均耗去多达17亿元公帑;若以目前每个公屋单位平均造价87万元计,足以每年建造近2,000个公屋单位。
水务署、渠务署曾于1990年代曾研究推展“水塘间转运隧道计划”,把九龙水塘群部分蓄水引导至地势较低的城门水塘,预期可改善水塘满溢问题,每年额外蓄存250万立方米雨水;可是,两署在2009年完成勘测和设计后,却因为成本问题而仓卒叫停工程,令有关计划延误至今。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早前回应立法会议员提问时,指部门正重新检视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最快2022年第四季竣工。
港府过往在多份研究文件及公开场合表明,知悉食水流失问题的严重性,承诺着力改善,但为何多年来情况仍未如理想?香港大学水资源技术与政策研究中心行政总监李煜绍直言,东江水长年源源不绝供港,早已令港府产生食水“供过于求”的错觉,失去居安思危意识,导致水资源规划连番失当,落后全球发展趋势,“更换老化水管、安装供水网络监测系统并不是什么尖端技术,不应到近年才起步,开始做……说穿了,是政府长年‘不愁无水用’,早已变得incompetent(无能)、无魄力。”
引述水务署2016/17年度报告,署方强调本港供水足以应付“百年一遇的极旱情况”,并早已制订全面的“干旱应变计划”,惟有关计划细节从未向公众披露。然而,参照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等部门的既有做法,当局会以讲座、小册子和公开文件等方式,让市民知悉部门在水灾、风灾等紧急事态时的应变程序,与水务署的隐晦做法形成强烈对比。李煜绍估计,有关差异反映港府认为未来出现旱灾或食水短缺的可能性极微,因此未有从政策及规划层面,采取相应措施,并下决心应对。
食水是战略级民生资源,对于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港府必须具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才能勇敢走出对东江水的依赖,以及认清食水严重浪费的流弊,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推动供水自主,才能应付益趋严重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紧张等挑战,为下一代福祉筹谋。
如欲了解港府在用水方面如何“大嘥”,请按击此处。
上文节录自第11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25日)《有钱便任性 年“嘥”3亿立方水 开源慢 不节流 自制水危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