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湾区之父”吴家玮:港人有过路心态 不为下一代设想
筹备“透视大湾区”系列之初,就听过学者形容,“要谈‘大湾区’,找吴家玮就对了,那是他的‘baby’。”原来,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吴家玮,早在28年前(1990年),就提出“香港湾区”的概念,以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该想法后来获深圳政府支持,变成了“港深湾区”。
吴家玮的访问在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的一个办公室内进行。“他不会就是吴家玮吧?”当天下着大雨,等待吴家玮期间,同行的摄影同事透过落地窗向下探望,指着一位一手撑伞、一手扶着栏杆、正缓步走上楼梯的长者问。不消两分钟,那位长者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他就是首位在美国担任大学校长的华人、回流后曾经叱咤香港学术界的吴家玮。
“有传媒叫我‘湾区之父’,吓死我,哈哈哈。不过呢,有好多话,讲得太早,有些东西,要看时势。”这是现年81岁的吴家玮的开场白。他还说现在脾气变好了,不太会批评政府了,还嘱咐记者要写得正面些。
他接着解释“港深湾区”的由来:“当时华南地区还未发展,人才和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既然我在香港办学,就要和这个地区多加往来,才能汇聚更多的资源和人才。香港有绝对的经济实力,可以做‘湾区’的‘领头羊’,扮演‘大脑’角色,可惜当时的香港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一点反应都没有,回归前后都没有!”
时至今日,湾区概念被发扬光大,但香港已不复当年勇。吴家玮说,是“过路心态”作祟。
“很多人都没有一种‘香港就是我们的家’的感觉,不会去想应该怎样好好建设。特区政府还抱着港英政府拟下的‘中国的大门’这个定位不放,甚至沾沾自喜。‘大门’是什么?是进进出出的‘擦脚布’!对英国来说香港当然是中国对他们的‘大门’,我们自己香港人算是什么‘大门’呢?人人经过都要‘踩’我们吗?”
吴家玮其实还是很有火,他愤恨这种“过路心态”,认为它让一部分人总想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高盈利,直接造成香港的短视和狭隘。
他指出,这种“过路心态”由来有因。战后有不少人逃难来港,对他们而言,“来香港就是‘揾食’,搏命做、揾到食,到最后都会回大陆,没有一种‘扎根香港’的心理,反正有有钱可赚就赚,可以利用的就利用,没得利用的话就走。‘六四事件’要移民,1997‘金融风暴’要移民,2000年‘科网爆破’要移民,2008‘金融海啸’又要移民,究竟太平山下这个香港,还是不是我们的家?”……“这样下去,下一代食乜嘢?你话喇,下一代可以食乜嘢?”
“‘六四’之后,我也没有离开。”吴家玮原籍浙江、上海出世、香港长大、留学美国,1983年成为美国三藩市州立大学校长,1986年被港英政府委任为科技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翌年正式出掌科大。
他忆述“六四”后到美国游说学者回流参与创办新大学,当时有人问:“这个时候我们还应该回去吗?”他一边流泪一边反问对方:“这个时候,国家不是更需要我们吗?”结果,他游说的众多学者当中,只有一人选择留在美国。
科大上周一(5月14日)发表的大湾区创科发展报告指,深圳早已依靠有效的创科政策,大幅提升自身竞争力,惟香港优势却迅速消失,正面对“创新还是灭亡”这严峻问题,以往的“放任”、“不干预”政策已不再适用。该报告于2016年由科技大学、香港工程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联合研究,去年6月透过后者把报告内容呈交国务院。
凑巧的是,科大事隔一年后正式对外发表报告当天,新华社也报道,习近平去年同期收到24名在港的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去信,这批院士表达香港发展创科的迫切,而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批示要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据了解,联署致函习近平的学者当中,有不少人参与撰写了上述科大报告。
记者不禁联想起吴家玮18年前那句,“香港创科发展,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一败涂地。”
18年后的吴家玮回答:“哈哈!现在看来,香港创科绝对没有一飞冲天,但也没有一败涂地,因为什么都没有做。”尽管如此,但他还是相对乐观,他认为特首林郑月娥有魄力,又大胆,相信她有心求变。
吴家玮坦言,就香港目前的创科发展,很难担当“大佬”了,但他认为,香港在教育方面仍具优势,他甚至有个再办大学的大计。他感言,当年选择回流香港,就是为了把香港发展为一个“知识型社会”,主力发展创科和文化,可惜这个目的至今还未达到,“所以就想,不如趁现在,再来一次吧。”
他原本计划在香港成立一所前所未有的“博雅学院”,希望培养学生的通才教育,能够串连不同学科知识,借此建立一个“知识型社区”,以结合大学园区、科技园区和居民小区,就像上海杨浦区的“智创天地”一样。
然而,吴家玮也遇上了最难解决的“土地问题”:“我们要搞大学,就要土地,政府要是愿意给我们这么多土地,肯定又会被人骂,所以,香港是搞不成的了。”他笑言,以前曾经打算在科大做到“三区融合”,“但你看,清水湾周围都是豪宅,贵到死,不可能做到的了,整个香港被地产商主导得没有了规划。”
因此,他决定转战内地。吴家玮透露,目前已获一个内地财团全力支持,预计学院将设八个学堂,每个大约有500个学生,而每一个学堂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他又提到,希望这所博雅学院可以和科大计划于广州成立的分校互补,因为科大的研究生教育较强,但本科教育一般,故选址可能在科大广州分校附近。
吴家玮18年前退休时,曾笑言要撰写科幻小说。事实上,他本人相当喜欢说故事,早于1988年在科大校董会成立典礼上,就开始讲述一个“疑幻疑真”的科大未来毕业生罗永强的故事,一说就说了十多年,到他2001年退休前才有结局:
罗永强在1993年步入科大校园,主修化学和计算机科学,毕业后从事应用研究,与科大联手创办一个公司,得以聘请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助阵;至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吃了不少苦头,罗永强也意识到,经济转型已经不能再拖,故同意校方的远见和策略,相信香港和深圳迟早会在经济上融合成为一个傲人的“港深湾区”;深圳发展一日千里,罗永强的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不少科大师生因而成了高科技创业家,科大内外也先后出了20多所“矽谷型”新公司,罗永强的公司也就成为了“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吴家玮,事隔十多年,罗永强的故事是否有后续发展,他笑言,“没有了,要等大家自己创造了。我也没时间写,我还要创校。”
【大湾区】科大筹办广州分校 校长史维:冀与本校区发挥协同效应
【大湾区】DJI李泽湘筹建私立大学教科研落地:可惜港府不愿拨地
上文节录自第112期《香港01》周报(2018年5月21日)《透视大湾区之人才培养——科大三巨头的三个湾区大学梦》。
浏览更多大湾区文章:【01大湾区专页】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