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2018】本土炽热气氛已过 香港电影待重整旗鼓
过去一年,香港电影其实并不如颁奖礼般星光灿烂,只有五十多部制作,而这数字在近年仍不断下滑, 香港导演、演员和制作单位到底正面对怎样的前景?是时候直面香港电影的状况了。
2018年金像奖的整体气氛,与前两届的感觉大相迳庭。前年的金像奖在雨伞运动未竟全功的政治低气压影响下,某程度上成了一个宣泄口,只花几十万元成本,欠缺院线支持的《十年》,竟可在金像奖这小圈子选举(只有业内人士可提名)中突围,拿下了最佳电影奖,引起业内极大争议,难怪当时的金像奖主席尔冬升指“最大的恐惧源自恐惧本身”。要颁这个奖的压力大部分来自政治,技艺高低的争辩反成次要,甚至不少业界人士高调提出要检讨赛制,不容许“业余”侮辱所谓的“专业”。
上届氛围转趋温和,然而依然十分本土。由银河映像出品,三位新导演合导,酝酿五年之久的《树大招风》,一口气拿下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剪接几个大奖,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层面都有好成绩,蛰伏数载的爆发力,教人惊喜。《树大》的成功,在于突破了类型框架的局限,置入香港本土的历史观,在警匪片中,突出了宿命感,而相对于银河映像经常涉及的母题——命运弄人,《树大》更突显到香港人的“本命”。
同样成绩彪炳的,有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胜出者,黄进导演的《一念无明》。作为导演处女作,《一念》的格局小得多(成本相对亦较低),电影关注香港的精神病患族群,末节处亦对香港人视之为信仰的“买楼”、“炒股”等议题着墨,在近乎密闭的视野中,提供大量表演空间,演员们表现一枝独秀,拿下部分演员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委实有理,黄进驾驭老牌演员显功架,新导演奖实至名归。
去年金像奖亦有新导演陈志发的《点五步》,这部本地少见的运动片,借棒球刻划出了一个朴实的80年代,即使斧凿痕迹略嫌深,新晋演员胡子彤演绎坏孩子深得评审垂青,摘下最佳新演员奖项。本土电影,纵然市场小却口碑佳,三套新导演的电影也有不俗票房,加上奖项加持,令外界认为青黄不接的香港电影,终展现了曙光,势将浴火重生。但真的吗?
似乎亦不尽然。继上述两届金像奖之后,有更多本地题材的电影出笼,但成绩显著失色。有指标性影响的金马奖和电影评论学会大奖,都不太察觉到新导演的身影。强调本土(起码在宣传上)和小型制作的新导演作品中,只有《29+1》做到票房口碑俱不俗,其他如曾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张经纬作品《蓝天白云》、谭惠贞的首作《以青春的名义》和陈大利的《黄金花》,在坊间都没有太大回响,其中两部获政府资助的“首部剧情片”,票房惨淡,金像提名也寥寥可数——《蓝天》只获最佳编剧提名、《以青春》则仅有最佳剪接提名。
本土电影后劲不继,《十年》的获奖,唤起了电影公司和工会的保护意识,令以往在狭缝中游走的小制作难以生存,此论调反映在新演员和最佳电影提名方面。表现突出的梁雍婷和从舞台转战银幕的凌文龙出现在新演员名单上,是众望所归,但游泳选手欧铠淳和陈汉娜也获提名,就不得不教人怀疑。陈在《杀破狼.贪狼》中只有三场戏,其余时间演出“死尸”,其亮眼处在哪?欧则十句对白也不够,在《春娇救志明》中踏滚轴鞋出场,近乎是“特约”演员,凭什么脱颖而出?是表现优秀,还是背后另有推手?最佳电影提名名单则显露了金像奖的因循,《明月几时有》和《相爱相亲》均由名导主理,获提名恰如其分,但《拆弹专家》、《贪狼》 和《追龙》,是与社会无关痛痒的消费娱乐大片,艺术成就一般,却得到最佳电影提名,令人质疑背后有大公司“无形的手”推动。
商业电影以外
被大众忽视的纪录片《地厚天高》,由年轻女导演林子颖执导,镜头紧跟风头曾一时无两的本土派人物梁天琦,探讨他投身政治运动前后的理想与挣扎,是个人传记式的纪录片。这电影由于题材敏感,院商纷纷退避三舍。但负责发行的影意志,却坚持在湾仔艺术中心搞放映,一步一脚印默默做,从香港独立电影节一路走来,结果多场放映门票都售罄,获邀出席多个国际影展,文化圈中亦不乏讨论。
黄绮琳认为《地厚天高》“成本低,即使放映场地有限,放映场数不多,但都一定有赚。”不过《地厚天高》始终跑不出同温层,尽管报了名参与金像奖,却没有足够的提名票,冲击不到金像奖这小圈子游戏。
换个角度看,一部智能手机可以拍纪录片和长片的今日(如Sean Baker的《跨性有话儿》),已经举办近40届的金像奖,却仍未设有最佳短片和最佳纪录片奖,是因为香港观众对这两个类别漠不关心,没有市场价值而不需特别对待,还是金像奖甘心落后于人?
严尚民影评人广告导演,影评见于《信报》、《信报财经月刊》和迷影网等等,同时亦为影评节目 Peeping Tom 主持。
上文节录自第10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4月16日)《本土炽热气氛已过 香港电影待重整旗鼓》。
更多周报特约撰稿人严尚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