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2024|南海面临由乱及治——吴士存:乱世用重典,乱象出重拳
11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举办百川论坛——“第四届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评估:中国与全球大国关系”2024研讨会,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就“特朗普入主白宫后的南海形势”这一主题进行解析。他认为,南海将经历“由乱及治”的阶段,而“治乱世用重典,平乱象出重拳”则是中国未来的南海战略。
曾为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美国共和国前总统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外界普遍认为南海或将再掀波澜。对此,吴士存分享了他对南海形势的三大基本判断。
首先,南海形势原本“趋稳向好”,但可能会由于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一趋势被打断,甚至出现逆转。吴士存又提到,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的单边活动日益频繁,包括固化占领、岛礁建设、油气开发等侵权行为此起彼伏,风险持续存在。
其次,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出现“窗口期”,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抓住这个机会。11月10日,中国宣布在黄岩岛的领海基线,这一行动具有重大意义,标志中国以法律手段维护南海权益又迈出重要一步。然而,仁爱礁仍然是一个“流血”的伤口。面对菲律宾的“挑衅”,中国是否能够寻找一劳永逸的“止血药方”,以降低当前高成本、不可持续的应对模式?
第三,中美在南海的冲突风险上升,在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则和机制的情况下,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吴士存指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和情报收集频繁,去年美国在南海上空的军机起飞架次超过8000次。2018年迪凯特号与兰州舰之间最近距离的贴身角力,凸显了在特定海域和时期中美双方可能不愿遵守已有规则的风险。他担心,如果美国继续加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和活动,且中美之间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则和机制的背景之下,误判误读对方意图就可能会导致擦枪走火,甚至引发冲突。
在南海问题的复杂棋局中,“变”与“不变”交织成一幅动态图景。吴士存认为,美国的南海的策略和同盟关系可能生“变”:一是美菲同盟关系、美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能出现松动;二是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为或将因美国政策的调整而有所收敛;三是特朗普时期建立的“印太战略”在拜登政府下得到升格,以及“奥库斯”机制未来可能会有所松动。然而,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策略和同盟关系虽然可能有“变”,但“不变”的是以南海问题牵制和打压中国的战略目标将会持续。
“我们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基本上属于‘侵权驱动型’,即仅当他国先行侵犯我国权益时,我们才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吴士存强调,中国以实际管控为目标的维权行动,将使其他声索国在南海的侵权行动面临成本叠加和得不偿失的侵权困境。无论是所谓的“切香肠”战术,还是反制性的“侵权驱动”型战略,中国的南海维权目标始终如一:逐步收回那些本属于中国、却被他国挑衅性主张或非法侵占的权益——这将是中国未来南海战略的核心要义所在。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大湾区评论”,《香港01》获授权转载,并重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