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技保护制】台湾赛事设“地战时限” 谈武术“刻板印象”利弊

撰文: 卫尔良
出版:更新:

近日,有台湾团体推广“龙中之王异种格斗大赛”,招募不同武术流派选手同台较量。赛事允许各种打击、摔挞、缠斗技法,且允许地面攻击10秒。赛事希望能让各种不同流派的武术,在一个平衡的规则平台上,施展自己所学的武术与各门各派进行较量。
小编W也是从立技武术转到MMA,所以他想分享一下他对“立技选手”投入MMA的看法。

▍限制地战时间赛制 日本、外国、香港皆有先例

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自极真空手道的“大道塾空道”中,便有名为“北斗旗”的比赛方式。北斗旗是一项非常独特的综合格斗赛事,除了拳、腿、摔、头击、肘击、捉衣打击的技法,它还允许地面绞技和关节技。大道塾致力于发展能同时在真实情况和无限制格斗比赛中运用的技术。跟综合格斗技不同的是,对于躺下的对手,打击仅能“点到即止”。而且允许每回合作出不多于两次,每次最长30秒的地面技术。

香港MMA 赛事“IMPI”也曾于2017年推出过“10+30秒地战”规例。当时赛会方的说法是:希望保持比赛节奏,及避免观众因不懂地战技术而感到沉闷。当时修例引起香港MMA界广泛讨论,选手及教练纷纷表示“修例”对擅长擒抱地面战的选手不利。

在2018年时,外国出现一种全接触空手道比赛“Karate Combat”,邀请全球顶尖空手道运动员进行全接触搏击。比赛没有肘击膝击,拳方面可以有直拳、勾拳、背拳、锤拳,甚至可以有“背刀打ち”(即以手掌拇指那边的掌沿打击),但是没有上勾拳。在踢技方面限制相对较少,甚至允许踢击小腿,但不可以踢别人大腿(即膝部至髋部的范围)。会允许攻击小腿,大概是想保留一些空手道中足扫的摔技。比赛允许摔技,如足扫、腰技、抱摔、单腿摔等,但不可以用双手刈。当一方倒地时,站立一方有5秒可以作出攻击,但只可以用手攻击倒地者。若双方选手同时倒地,裁判将暂停比赛,让双方选手重新站起作赛。

延伸阅读:

大道塾空道与北斗旗:从空手道、柔道至柔术衍生的武术和比赛

【Karate Combat】职业的全接触竞技空手道联赛

▍赛事定位:保护立技选手的MMA入门赛事?

赛事主办方指出“异种格斗”跟“综合格斗(MMA)”不同:“异种格斗即使不融合其他武术,保有本门招法特色的前提下,也能胜出”。另外,他认为“但如果要一个单项选手不融合其他武术就去打MMA,那是与自杀无异”,所以决定以“限制地面攻击”去作出平衡。

话虽如此,但“10秒地面攻击”的赛制不禁使对“立技武术”倾侧。

+3

诚然,当专项搏击运动员跳出本身的搏击规例时,他们无可避免地必须重新调整自己擅长惯用的技术。例如拳击选手不擅踢击,WT跆拳道选手不擅拳击头部,巴西柔术选手不擅长打击技,泰拳选手不擅长降服技等。而在大多数立技搏击中,不约而同都存在一个技术盲点,就是摔挞技及地面技术。即使有“防摔”技术,亦只限于应对部份情况而已。

假如把一个完全不曾接触过其他武术的WT跆拳道选手直接投入MMA 比赛,他很可能因为不习惯头部拳击、摔技、寝技而被击败。原因十分简单,因为他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便进入到陌生赛制下作赛。因此,为鼓励专项选手“跳出来”,在规例上作出调整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在于“10秒”的界限是否如主办方所言:“在一个平衡的规则下与平台上,施展自己所学的武术与各门各派进行战斗”呢?

▍“10秒”实在容易挨过

对于立技武术选手来说,相对于MMA规则,“10秒限制”固然是百利而无一害,一方面能够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立技技术之余,又可以减少被摔后的后果,变相减少练习摔技寝技的时间。但对于摔寝技武术选手而言,摔技本身是一个非常消耗体力的动作,又要面对防摔打击的威胁,“10秒”规例却大大减少了摔技成功后打出伤害的机会,最后令摔技的“付出回报比”大减。假如赛制上没有相应增加“摔倒”得分的话,变相不鼓励选手使出摔技。

而角力/柔道/巴柔选手等缠斗抱摔型选手,虽然只有十秒的地面攻击时间,但如果成功的摔倒对方后,一轮十秒的压制捶打,仍然能够削掉对方不少血。只要成功的摔倒>>压制>>捶打三次以上,对于不适应地面战斗的对手,至少半条血都扣完了。
赛事主办者

根据编辑W从立技转到MMA 的经验,一般立技选手只需要掌握基本防摔技术,加上时刻留意打击距离,便已经足以应对很多非摔寝专项选手的威胁。假如加上“倒地时限”的话,立技选手更可专心防守“10秒”的地面打击。因为对于立技MMA选手而言,最惧怕的并不是被摔寝技选手摔倒后马上被打击或降服,而是怕如Khabib对付Edson Barboza般倒地后长期被压制在地上,令自己擅长的技术无法施展。

“10秒限制”可能会使立技选手受到“过保护”,无法跳出立技武术的“舒适圈”,令比赛变成一般的立技搏技比赛。但无论如何,以上都只是个人推断,实际运作会产生什么化学作用,就真的要到实际举办才会知道。然后届时再视乎情况,再去改良“10秒限制”,或者是“30秒”,甚至是“1分钟”吧。

延伸阅读:

开宗立派,所为何事?

【武分周记】中国武术要变得进步 外界也不能一味谩骂和讥笑

日打千拳的武术浪漫 影响重复练习成效的要点|武编周记

▍武术大融炉下 专项招式“刻板印象”的情况

异种格斗是让各种不同流派的武术,能够在一个平衡的规则下与平台上,施展自己所学的武术与各门各派进行战斗。...异种格斗即使不融合其他武术,保有本门招法特色的前提下,也能胜出。
赛事主办者

在主办方的赛事理念中,不难发现他尝试从专项选手角度出发,希望他们能够保有“本门招法特色”的前提下胜出。

不同武术流派之所以有所不同,一定程度源于背后的武术方法论,当中包括发力方式、重心运用、技法取舍等。但人体结构不外乎“两手两脚加躯干”,肢体动作基本相近,实难以看出背后发力方式的分别。

所以对于观众而言,除了从衣著等外观分辨门派外,另一直接方法就是从“特定招法”去分辨。即是选手搏击时最具“武术辨识度”的招式,换另一句话就是不同武术的“刻板印象”。

例如提到跆拳道会想起“回旋踢”;提到柔道会想起“背负投”;提到八极拳会想起“铁山靠”;提到咏春会想起“日字冲拳”等。这些招式印象未必跟实际搏击效用相关,较大程度是源于传播间最令人印象深刻而已。

“门派招式”固然有助观众认识不同武术门派,却有时也成为专项选手的“紧箍咒”。不少专项选手投身其他搏击运动后,会因应个人能力、对手能力、比赛情况去调整招式的用法,可能因而较少用上“门派招式”,或是改取其他更加适合的打法。

但观众却会因为看不到“门派招式”,认为拳手不是(不能)在用门派技法来搏击。胜了可以说是:“他是用门派心法去打,所以获胜。”败了则说:“他的姿势不够正宗,你看他的马步不是怎样怎样的⋯⋯”当中暗藏“某门派拳手必须以该门派招式取胜,才能代表该门派有用”想法。先不论拳手打出的每一拳其实都是自己的一拳,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必然地代表门派,假如拳手认为门派对自己有所帮助固然可以,假如真的完全不关事亦无可不可,赛场上只有人的胜负,根本没有所谓门派的胜负。

不过在此我更加想指出的是,每种技术必然地有其适合的应用情况(相对而言,即是有所限制),在不同的距离、时机、情况下,都有其合适的打击方法,其实并没有哪一种打击方法是“最正宗”或“最适合”,要求拳手只以“门派招式”去进行比赛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然他们可以发掘招式在不同时机下的应用可能,但结果可能招式的“成功机率”终究不及其他招式,这是技术(动作)本身的局限,跟拳手或门派无关。记得过去内地有一搏击节目,参赛者必须以限定的“传武技术”击中对方才有分,所以每一招也有名有姓,但赛事不怎么好看,也十分奇怪。

延伸阅读:

【迷思合集】不练搏击但有搏击能力? 开宗立派又所为何事?

【黐手合集】如何控制距离为重要任务 作兵器训练亦有可能?

▍单一专项技术难以应对所有情况

另一方面,当专项选手转到其他搏击比赛时,无可避免地会面对到以往技术未能应对的情况。很多时候,选手必须研习其他武术技术,以补足自身武术的不足,或是协助发挥自身技术的优势。在这个情况下,其实已经很难单纯地说某某武术表现得怎样,更多的是某某选手如何发挥自身的不同技术。

在鼓励专项选手进行“异种格斗”的同时,却又希望拳手能够“保有本门招法特色”,其实这是一个“理想化”(过时)的想法。背后一定程度假设“单一门派招式能够应付所有情况”,但在现实世界却发现单靠单一武术的技术,其实很难应付大份情况。

另外,不同赛制都会影响技术发挥效果,继而发展出特定的“有效”专门技术/打法。就如现时的踢拳比赛,大多拳手技术基本上一致,已经很少拳手会使出所谓的“门派式”。即使在规例相对较少的MMA比赛中,亦很少见到单一门派的技术招式,更多的是不同招式的混合使用,或是渐成一个打法类型,而不是单一武术流派技术。

在武术修为的角度出发,兼容不同武术的长处再互相补足才是理想的做法。但从武术承传的角度而言,则应该不断钻研发掘门派技术的不同可能,改良技术而又不失门派方法论,切忌墨守成规地认为“现有技术已是最好”。

失败并不可怕,因我们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令自己变得更强。始终武术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招有跟别人交流才能验证武术技术的效用。正如《一代宗师》的对白:“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有关如何推动专项搏击运动员投入MMA的问题,则留待另一篇文章再作讨论。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