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蹈团习武练功 探索武艺跨媒介之路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在全球万千武术体系中,因种种原因,有不少武术或舞蹈都互相呈现另一方元素。武术和舞蹈都涉及姿体动作和协调发力的共通元素,而在中国文化中“舞”、“武”在文化上亦有其相互交融共始源流,所以学者马叙伦在《说文解字书疏》中曾有“舞为武的转注字”之论。香港舞蹈团近年策划《中国舞蹈与中国武术之交互研究与成果呈现》计划,8位舞团舞者及其他独立舞者以研究员身份,随中华国术总会几位师傅学习洪拳、永春白鹤、蔡李佛和八卦掌,希望将武术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为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及创作题材提供创新及具香港特色的元素。文、摄:赖家俊

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先生。(赖家俊 摄)

这次计划由香港舞蹈团主办及策划,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先生和中华国术总会总裁赵式庆先生合作推动,并获民政事务局(“具竞逐元素的资助计划”其中一个受资助项目)资助,计划为期三年分三阶段,在头两个阶段大约两年时间内,舞团舞者以研究员身份,跟随洪拳林存浩师傅、赵式庆师傅、白鹤拳李刚师傅、蔡李佛张竞文师傅、赵智敏师傅和八卦掌邓昌成师傅,学习这几门在香港扎根多年拳术,并于下年最后阶段,将研究成果以一系列武术工作坊、研讨会、讲座及展演等活动呈现给公众。计划期望通过以中国舞蹈与武术之间的互动、了解、训练和实践,为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及创作题材提供创新及具香港特色的元素。此项目同时为舞蹈界的专业、新进及年青工作者提供持续进修和训练机会,并创造跨艺术媒介的研讨和交流机会。

舞者习武特别障碍有份参与工作坊,为舞者之一的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表示,当初会有这计划是希望能让香港舞蹈团在他领导下培养自己艺术风格,在日常创作编舞同时,探讨回归大家跳怎么。

杨云涛表示,是次研究将以舞蹈为重点,最终阶段向公众呈现研究成果。(赖家俊 摄)

“中国舞是一个很大概念,我们想在这概念中找回实在。中国武术除了身体动作外,还有丰富传统文化,涉及很多哲理。若果舞团成员在跳中国舞时,能认识一些基础中国武术、当中的基本道理或概念,这应该是一个很正确发展方向。这计划我们先学习传统中国武术,最后会回归舞蹈。”

随著计划进行约两年来,杨云涛表示深深体会所学愈来愈困难,舞者表面上习武很有优势,却也潜在不为外人知障碍。

“舞蹈员的优势在有很好身体协调,是对学武有很大帮助,但另一方面却让我们学习武术时忽略了当中的细节。舞蹈员太容易学到表面的动态,但忽略了武术中间的用力,这才是武术最重要。尤其我们学习内容大部份是南方武术,这些武术动作小但其实很有力,要慢慢练习才能有效果,这点是我们学习时最大阻碍,要努力克服,学习时不断告诉自己忘记自己在跳舞。”

根据计划阶段,今年十月会有内部邀请(第二阶段),中段呈现目前所学。而正式到2020年年底会将计划成果面向公众,杨云涛表示到时不会单单只有武术展现,他希望观众在看到参与这计划舞者的舞姿时,能感受到武术对他们带来影响。 谈及中国武术众多,为何以这几门武术作计划研究重点?杨云涛表示:“香港保留很多武术传统,不少构成香港文化重要部份和特色。我们计划不选少林、武当武术,而选择了那些在香港已扎根多年发展的武术,注重与本地师傅交流。”

+3

让武术作不同面向探索

(图右二)中华国术总会总裁赵式庆有份负责洪拳教学。(照片由香港舞蹈团提供)

而有份参与教学的中华国术总会总裁赵式庆表示,中国传统武术包含不同内容和养份,以技艺为核心、但亦有套路表演和医馆养生等元素,本身有很大发展空间。当代武术长时间在民间发展也有其局限,希望这计划透过“表演”探索更多空间,让武术不单只在传统范畴,而要能影响其他文化。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武术在晚清至民国年代,有很多不同范畴尝试和探索,但很多尝试在当代已停止。”

在拳术上,他推荐以南方洪拳、永春白鹤和蔡李佛为舞蹈团学习南方拳种,因为这几种拳术从技击角度作切入点,分别在短、中、长距离的技击均有其代表性。

永春白鹤拳李刚。(赖家俊 摄)

采访当日,正值永春白鹤拳李刚师傅的教学环节。李刚表示,永春白鹤拳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传统武术中以重形取意,相信能与舞蹈有很好交流契合。教学方面,李刚主要教授白鹤拳中比较简单灵活,能表达鹤拳部份,而减少刚猛和技击动作,但他特别注重学员学习站桩。

李刚认为现时很多传统武术都较多探讨套路,少论及功法,若缺乏好的站桩便如“起楼无地基”。虽然课节时间不多,但他认为有站桩训练总比完全没有好,这样能训练好学员腰马让协调性更好。他更进一步表示,这交流计划让他教学双长,这些舞蹈员特别专注,而且能举一反三,更执著做好每个动作。

除了与舞蹈团的交流计划外,中华国术总会上年也与香港中乐团合作,希望从传统乐理中探讨武术发展可能,也实践他们希望让传统武术作多元化探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