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被炖冬菇=流放式旅游?解构古代人去旅行5大原因︳旅游通识
从去年开题到现在拖稿许久,先来个前情提要:我实在是不知道出国旅行就代表有国际观的空话,在这种时代,每隔一阵子就会出现一次,到底是有甚么好讲的?因为一个人经常有机会出国旅行、或是长时间住在国外,来作为是否拥有国际观,或是目光如豆的判准,把出国旅行跟国际观绑在一起,就是一个假议题。
不过呢,要了解出国旅行,如何在一百多年前,逐渐被建构成,或者应该说,它慢慢被当成是一件能够培养国际观的活动,得先从了解东亚传统的旅行文化做为起点。所以,究竟当时生活在东亚的人们,都到哪里去旅行?都怎么旅行?以及都是哪些人在旅行?
先来列举几种传统文化里的旅行,或许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算陌生,因为可能课本有教,老师有讲,或是电视剧有演过。
按图睇古代人旅行的五大原因▼
上述这些人群,以及他们所往来的旅途,基本上大多在某个空间中往来移动,一个是明清帝国所统治的版图内,一个是德川幕府所统治的日本。不过,究竟有哪些人,能够前往这些空间以外的地方旅行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到底有谁可以“出国”?
拥有赴海外旅行机会的人到底是哪些?首先是肩负出使任务的“使臣”。皇帝派你带团去宣慰或册封的属邦,例如明代有个很有名的太监最远曾经到过哪里?这个以前课本有教,自己去翻答案。而臣属于皇帝的王国,定期要派遣使团进京朝贡土产,表达对天朝的恭顺,例如朝鲜王朝在明清时期,频繁派遣所谓“燕行使”到北京,琉球王国每两年要派员向清朝纳贡一次,每此大概会派遣使臣、翻译等一干人员大概一百多人左右。
而没有朝贡册封关系的朝鲜与日本,基于交邻通好,则有“通信使”的往来。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提到釜山的“朝鲜通信使历史馆”,所以通信使的部分就先不赘述。
被派遣出使的群体中,除了官员之外,随行人员与阵仗都有一定的规模,纵然出使任务得长途跋涉到异国,既辛苦又不见得能安全离返,但能有机会被派遣,除了肩负政府使命,还能有机会看看不同的人文风俗,还能顺便在异国游山玩水,是很难得的经历。
此外,在东亚海域间活动的海商、海盗,也是较有能力向海外移动的群体,例如德川幕府时期往来于长崎贸易的唐商;少数肩负有探险、考察任务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机会;再来可能就是要人品爆发,例如成功偷渡出海,或是遭到暴风漂流,幸运生还,才有可能顺便在海外旅行。
这里也要说明一点,“出国”这个用词,不太能够放在明清与德川承平时代的旅行文化传统中来使用,因为我们习称的“出国”一词,所谓的“国”,其实是来自近代西方主权国家的概念,而“帝国天下”、“幕藩”、“藩属”都不属于我们现今所认知的“主权国家”。
【相关图辑】酒店最多人偷物品排行榜出炉 49间被偷过床褥 第一名竟不是牙膏(点图看TOP20排名)↓↓↓
基本上能看到这里的人应该少之又少了,但这篇还是得有个结尾。综合以上提到的人群及其旅行的移动范围,再通过示意图来看,他们的旅行足迹,大多不逸出当时习称为“天下”的空间里,一个是明清帝国的“天下”,一个是德川幕府所统治的“天下”,有机会向更外围移动人们,在当时来说相对稀少。海外旅行在当时多数人群惯常的旅行生活中,并非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主要是由于过往的传统旅行文化里,没有去建构、鼓励这样的活动。
不过呢,这样千百年习以为常的旅行空间,及其所反映的传统旅行文化,在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开始面临冲击。
【相关图辑】网友分享飞机上遇过千奇百怪的邻座乘客(点图放大浏览)↓↓↓
【本文透过“方格子直送”计划合作转载,作者:Cathy Tsai │ 蔡凯西,原文:甚么!出国旅行能培养国际观?你知道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