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村餐桌】农家菜非粗茶淡饭 一顿晚餐体验港台乡村文化
生活空间不一样,彼此的成长已差千丈远。城市人偶尔也向往淳朴生活,对于正在消逝的人或事或物特别着紧。若不紧紧抓住,大概下一秒就消失。这种危机感也是情意结,吸引了不少人对薄扶林村的关注。来自台湾,曾经在稻田、鱼池旁、海滩、茶园、果园等地办了300多场餐桌的“幸福果食”早前来到薄扶林村菜园地,也“复制”了一场流动盛宴,台湾厨师带来了五色米、金枣醋,实行“在地食材,台湾料理”;而薄扶林村村民,也端出道地家常菜,说一场不只是吃吃喝喝便作罢的晚宴,在用餐中认识两地“乡村”文化。摄影:陈嘉元
薄扶林村,一条280年历史的村落,村里的人会跟你说童年通山走的故事,手指指右方说那曾经是牛奶公司,手指指左边则带你到山上看牛房,昔日储洋草(牛吃的草)的遗址,而强调得最多的是邻舍之情。这些城市人没法经历的,大家都往旧村里寻找。
2013年薄扶林村被列入世界文物建筑保护名单,同年村民也开辟了一个“共享空间”菜园地。他们在这里搭建旧式炉灶、炭窑,营造原始风味。在这个小空地里,办过“一家一𩠌”,即每个家庭煮一道𩠌菜,搬来台椅,热热闹闹的吃顿饭,是村民颇为恒常的餐桌活动。
(从左至右)综合鲜蔬香米饭〈青〉木、桂圆酒香紫米饭〈黑〉水、鲜虾黄金米粒球〈红〉火、台湾蔬果雕刻师傅蔡承兴的蜥蝪果雕、金枣醋、蔡师傅的雀鸟果雕。
记者参与的首场《稻田里的餐桌计划X薄扶林村的餐桌》其菜式主要由台湾一方预备,薄扶林村民曾小姐(Jenny)和苏丽安(Ann)各自预备客家煎酿三宝、双冬焖土鲮鱼酿豆卜;下厨并非当日的焦点,参加者感兴趣的是Jenny和Ann在“石屋”里生活的故事。Jenny早已搬出薄扶林村,但过时过节便会回来,和弟弟一家团聚,屋外有一空地,也就善用公共空间,在月色下摊一张桌子围吃。薄扶林村不大,隔离邻舍都从小认识,没有多大防备。从Jenny的家走出去,需到访Ann家,也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到了村口的士多问一句,“老板知道Ann的家在哪里吗?”老板说:“是长头发的Ann吗?”记者心里嘀咕大概是吧!此时,光顾士多的两个小孩说,“我们家的Ann啊!”旁边的胖叔叔说:“你介意等一阵吗?”原来刚巧遇上了Ann的丈夫和孩子。这个村就是那么细,说出你的名字,就能相认了。
金木水火土 五种米食前菜
在参加者走访村民家中时,“幸福果食”的厨师早已在菜园地摆席,当晚带来6道菜,而第一道以米为主,分为金木水火土,金:嫩煎豚肉葱米卷〈白〉、木:综合鲜蔬香米饭〈青〉、水:桂圆酒香紫米饭〈黑〉、火: 鲜虾黄金米粒球〈红〉、土:古早味传统米糕。“幸福果食”自2012年以办餐桌以来,吸引了2万人走入台湾70多个农村用餐。创办人简家旗表示,当晚餐桌的理念是“在地食材,台湾料理”。他们无法从台湾带来太多食材,主要向可携带的米埋手,带来五色米、金枣醋;其余则在中环街市采购。不过,虽说台湾料理,却又一点也不遵从传统。简家旗说,台湾料理很多,他们就糅合客家、台式、原住民等料理的特色,做出自家创意料理。
当晚菜式虽好,但也有参加者表示算不上“在地食材”,因为当晚使用的食材并非全由本地种植,而仅是在本地购买;相比在台湾的模式,厨师则是提前实地考察,采购当地时令食材,再设计菜式,以强调农家菜并非普通的粗茶淡饭的个性。因此,联乘薄扶林村的晚宴反而显得只流于表现方式--只是聚集了一群人,他们走过村落,认识了村里的历史,听村民说当年,晚上再来一场自助晚宴……台湾餐桌似乎给薄扶林村抢去了光芒。
《稻田里的餐桌计划X薄扶林村的餐桌》为“台湾月”活动之一,“台湾月”至12月4日止,内容包括音乐、剧场、展览、体验活动、讲座等,超过60场次的活动。查询光华网站:http://www.taiwanculture-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