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美食车】食品选择多价钱平 贴地成本为青年圆创业梦

撰文: 蔡欣恩
出版:更新:

台湾夜市是平民小吃的集中地,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外国游客。近年台北的流动餐车却形成另一道风景,民间自发营运的美食车,在市内每个角落遍地开花,充分展现出民间创意与适应力。美食车本应如此。摄影:李孙彤

流行餐车在台北街头巷尾出没,因为成本较低,食物也卖得便宜。

快餐车来自美国 流行于大萧条

美食车初创于19世纪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农场工人穿州过省将牛群赶到市场往往花上一、两个月时间,自然要想办法解决放牧人的温饱问题,遂想到将厨房设备装嵌在车上,设计出世上第一代流动厨房。后来到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美均出现公司倒闭潮,餐饮行业亦受牵连,失业大厨们选择经营成本低廉的“快餐车”,靠卖价廉物美的食物糊口,成为一股风潮,美食车走进美国人日常饮食中,也逐渐传到世界各地。

薄饼车老板表示,餐车可以主动出击摆摊寻找客群。

台北餐车新风尚 青年创业路

近年台湾经济低迷,年轻人薪酬水平长年偏低,目前有超过300万台湾年轻人每月领薪少于3万新台币(约7,500港元),薪酬水平与十几年前比较,不升反跌。与此同时,台湾楼价高企,台北市尤其严重,2015年住宅价格是家庭年收入16倍。要在台北市非旺区地段开小型咖啡店,月租约5万新台币(约1.3万港元),成本大概150万新台币(约38万港元),开一架流动餐车成本只需五分一,不用付租金,而且营业时间与地点弹性大,因此近几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开流动餐车创一番事业。业界甚至组织“胖卡协会”(胖卡是流动餐车的别称),餐车缴费入会可成为列管摊贩,在指定文创区合法经营。

台北市到处都有流动餐车,种类多元,有的专卖早餐,有的只做消夜;有的卖传统蛋饼豆浆,有的卖西式汉堡啤酒,一般以价廉物美作招徕。在嘉义和台北市出没的“KK手工窑烤pizza”,在改装货车设置烧窑,薄饼以龙眼木和荔枝木烤制,香脆可口,充满柴火香,只卖200新台币(约50港元)。

餐车出品的薄饼以龙眼木和荔枝木烤成,极有风味。
餐车有砖造的烤窑,制作出“芝”味香浓的脆薄饼,约50港元。

西湖捷运站出口旁一个私营停车场是早餐车的集中地,该地段商厦林立,不少白领上班会经过这市集,因此吸引了逾十辆餐车摆摊,卖不同款式的早餐,三文治、面线、蛋饼、广东粥、果汁……应有尽有。记者买了一份鲔鱼飞碟配一杯柠檬红茶,也只是65新台币(约16港元),让记者羡慕不已,多希望香港也多几架这样贴地的美食车。

西湖捷运站出口旁的停车场,正是热闹的早餐市集。

天天新款路边午餐中午时分,台北建国北路街头,烈日当空,车来车往。司机们在路口等待绿灯亮起,目光却被旁边一架改装三轮车吸引过去,只见十来个办公室女郎撑着伞遮挡狠毒的紫外光,团团围着三轮车前排队买午餐。

餐车宝号为“路过”,两年来逢星期一至五中午时段现身。“店面”光鲜企理,由单车改装,前半部是木箱摆放甜点,后半部也是箱子,打开后是瓦斯炉,用来煮热食物,木板撑开成摆放调味的桌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车身涂满七彩缤纷的三角图案,犹如万花筒,上面贴了QR code,连接Facebook专页,公布营业时间、摆摊地点、菜单与突发消息。 餐车主人大吉与布丁一个负责煮热咸食,一个主理甜点。菜单天天不同花款,法式Quiche、意式Spaghetti Bolognese、印度咖喱……异国菜式轮流上演。

餐车装置瓦斯炉,大吉将尚暖的𩠌菜煮热。
大吉与布丁每年出国旅行一次,将异国饮食风情带回来,打抛猪肉是东南亚之旅学来。

是日特餐是泰式打抛猪肉配藜麦饭,打抛猪肉在尾座的瓦斯炉翻热,走近便嗅到浓浓九层塔香味。保暖袋有饭盒,内有藜麦饭与近十种新鲜蔬菜如秋葵、南瓜、青瓜、沙葛、粟米等。在饭上舀一大勺打抛猪肉,洒上花生碎、芫荽、辣椒与半颗青柠,营养均衡兼味道细腻,比餐厅吃到的更精致,只卖140新台币(约35港元)。甜点更是花多眼乱,柠檬塔、Brownies、Crème Brûlée、肉桂卷等共十来款,价格介乎30至80元新台币(约8至20港元)。食材新鲜、CP值高,吸引不少上班族光顾,小小餐车一天最多可卖出50份午餐。 另外又有两款沙拉,蔬菜种类丰富得夸张,山药、芭乐、烤南瓜、青葡萄、李子、三色椒、杨桃豆……视乎早上逛菜市场碰见什么新鲜食材,浇上橄榄油与意式甜醋,清淡健康,深得职业女性欢心。

虽然营业时间只有两小时,她们花在预备食物的时间却多出好几倍,赚到的都是血汗钱。每朝5点天未亮大吉就到菜市场买菜,回到工作室洗洗切切,弄个不停,兼处理客人订单。11点左右将食物包装入保温袋,以三轮车与手推车将食物从工作坊运到几条街后的摆摊地点,收摊后回工作室制作甜点,直到天色昏暗才休息。

三轮追梦餐车

36岁的大吉一直对烹调充满兴趣,大学主修MBA,毕业后在大企业做公关与市场行销,做了5年找不到满足感,毅然辞工,找了厨房活儿,从学徒做起,锻炼基本功。趁30岁前申请了澳大利亚工作假期,在好几间餐厅打工,扩阔烹调的眼界,回台在米芝莲法国餐厅待过,也做过马戏团与艺人的私厨。

布丁比大吉小4年,刚毕业便经营甜点网店生意,她亲自炮制的甜品口碑好,也不时有媒体介绍,生意稳定。经营网店不比实体舖轻松,做甜点之外,还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在宣传、拍照、包装、宅配等杂务上,驱使她萌生做餐车的念头,希望可以简单纯粹地做甜点,现做现销。2013年二人在网上讨论区认识,谈起烹饪心得,大有相逢恨晚的感觉。听布丁讲起开餐车的主意,大吉极有共鸣,想到可以每天设计不同菜单,自由发挥厨艺便觉兴奋,就这样创办了“路过”。

大吉(右)与布丁合力经营流动餐车,出发摆摊去。
“管理一间餐厅太痛苦,没办法好好享受下厨,做餐车过程很快乐,希望过两年,存够钱可以到法国进修厨艺。”

游走灰色地带的生存空间

刚创业在捷运站旁边摆档,兼顾早午晚市,几个月来每晚只睡3小时,生意惨淡,还被警察开罚单,一罚1,200元新台币(约300港元),压力大得快疯掉。回家垫高枕头想清楚,明白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放弃早餐时段,减少晚市日数,专注把午餐做得精致。罚单问题找到对策,经历几个月不断走鬼日子,在锦州路口物色到一片商业大厦的休憩空间,因为属于大厦的私人用地,警察不会对餐车作出票控,而大厦不少员工都是熟客,所以保安单位默许经营。下雨或台风才移师到街尾一间相熟的机车行骑楼摆摊。

经营两年半,“路过”生意逐渐稳定,有没有想过开间餐厅安定下来,起码免去日晒雨淋的折腾?“不会,管理一间餐厅太痛苦,没办法好好享受下厨,做餐车过程很快乐,希望过两年,存够钱可以到法国进修厨艺。”小小餐车,负荷得起沉甸甸的美梦。

民居附近有早餐车停泊,一对兄妹卖奄列、法式吐司及三文治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