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良:国安法令外国人怀疑香港是否自由 政府须正视外围观感
教大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顾问(公共行政)、前运输及房屋局长张炳良今日(25日)在报章撰文,形容香港“目前形象困惑模糊”,近年政治动荡与逆转,以及新的《国家安全法》,部分外国人怀疑香港仍是否如从前一样自由的城市或市场、是否日受政治控制令多元包容收缩。
张炳良表示,很多国家地区都有国安法律,多极严厉,但这些国家地区鲜让这些处理极端情况的法律,笼罩日常讨论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香港不乏国际眼球,惟近年其认知复杂、存在负面,变相也在修正香港的国际品牌。他认为,“政府天天唱好之余,须正视外围观感。”
张炳良今日在《明报》撰文,大篇幅提到世界各地疫后逐渐复常,但业务未完全恢复过来,提到新加坡本月15至17日举行每年一度的一级方程式国际赛车大奖赛周末(F1 weekend),结合其他表演和活动,吸引逾26万观众,四成以上来自海外。他指新加坡2008年扩大海湾市街赛道的夜赛,重塑狮城品牌,以展示一个夜间充满活力的城市,既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还带来难以量化的形象效益。未计今年,过去13次比赛透过全球转播吸引了超过9.3亿国际观众。
他表示,香港政府现在出力为这座城市增添夜间活力,总是好事,惟不能以为官府可支配或取代市场力量。夜经济的讨论往往聚焦促进夜市、摆摊及街头表演等,以期增加人流。目前现实却是,不仅夜间经济活动萎缩,一些中小企和店舖也为日间业务回常缓慢而发愁。
他认为,“若社会总体消费力不继,夜经济只是塘水滚塘鱼之举而已,边际增益有限。今时今日,香港旅游业不能过于依赖购物、美食或娱乐等传统卖点,也不能再以为服务态度依旧仍可躺着也‘旅客如云’。”
他指出,香港成本高,需发展高收益旅游,而不止是追求人数或低增值消费,认为业界需有变革转型的思维,迎合新一代内地和国际旅客所需所好,并开拓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体验与活动。
张表示,旅游方面,现更遇到内地尤其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以深圳为例,其旅游策略包括抢港客、发放专属消费券、打造港人旅游消费服务示范街区等,标榜价廉物美服务好。港人疫后纷纷外游,北上消费也成潮流。
张表示,旅游业处境或只是冰山一角,深层问题是为何香港昔日风采似在褪色。香港并非不重视品牌,首届特区政府早于2001年已定位“亚洲国际都会”,此应包含双重涵义——亚洲性、国际化。惟本港过往对亚洲之相对忽视,部分原因在于香港的国际观向来偏袒北美欧日澳,这些是长期贸易伙伴。他指出,今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分化,香港除了融入大湾区,还须加强其亚洲战略及国际联系。
他表示,多年下来,香港已有其商誉,不需过分花费精力不断去开发旅游景点。因为若能维持一个充满活力、知识空间和凡事可行的实干式城市之符号,“香港”本身就是最终吸引力所在,任何旅行者和商务人的行程都不容错过。
他举例说,很多人每年皆去伦敦或巴黎一游,非为了什么新景点,而是欣赏其城市氛围,在场就是目的。他认为,香港应珍惜其制度和人文遗产,继续展示多姿多彩的街景、多元文化气息及自由包容的创造空间。还应从民间、市场和国际连通孵化出新生元素,以增强“一国两制”下独特多样性和共存性的意义。
张炳良表示,“香港目前形象困惑模糊。由于近年政治动荡与逆转,以及新的《港区国家安全法》,部分外国人怀疑香港仍是否如从前一样自由的城市或市场、是否日受政治控制令多元包容收缩。香港不乏国际眼球,惟近年其认知复杂、存在负面,变相也在修正香港的国际品牌。政府天天唱好之余,须正视外围观感。”
他指出,由于国安法下的新环境,一些西方国家发布不利香港形象的国民外游警示。很多国家地区(包括那些经常批评香港,以及港人常赴旅游者)都有国安法律,多极严厉;但他们鲜让这些处理极端情况的法律,笼罩日常讨论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致易产生惊弓之鸟。
张炳良反问,“香港要突围而出,除执法公正、尊重独立司法外,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