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社交距离放宽未够“复常” 两核心防疫政策应调整?
《香港01》早前报道,政府叫停“430”疫情记者会背后,反映政府整体防疫思维的转变,确诊数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由此,部份政界人士提出个别防疫措施如强检、限聚令、处所营业限制等。政府于上周五(9月30日)记者会中,亦宣布将会放宽部份限制,包括食肆每台可坐12人、酒吧每台可坐6人、宴会上限人数为240人等。
不过有政商界人士及专家认为,上述的措施放宽都是以小修小补为主,距离真正“复常”仍有一段距离,整体原则应是尽量简化限制。其中有两项核心的防疫政策,随着整体防疫思路的改变,也有调节空间,分别是口罩令以及强制使用“安心出行”。当中后者用途成疑,就连强调“科学、精准”抗疫的政府自身,都提不出具体的数据说明政策效用。
▼9月30日 医务卫生局公布10月6日放寛社交距离措施▼
邻近地区逐步放宽口罩令
根据2020年7月生效的《预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规例》(第599I章),任何人在公共交通工具或指明公众地方,须一直佩戴口罩,违者可被罚款。法规细节基于疫情的变化时有变更,但总体来说市民在户外地方需长时间佩戴口罩,作为防止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由于政府不再视确诊数字为最重要考虑,口罩令是否有放宽空间?事实上,在部份亚洲其他地区目前已放宽戴口罩的要求,如香港竞争对手新加坡目前只要求在公共交通工具、诊所、医院和疗养院等指定地方,才须戴口罩,总理李显龙特别提到,学生上课时不用戴口罩,可以方便老师和学生看到彼此面部表情。韩国、台湾等地亦已开始分阶段放宽口罩令。
实政圆桌立法会议员田北辰分析,打从政府叫停430记者会、放宽检疫至“0+3”起,整个防疫概念已经变成集中保护未打齐针的人,所以在这个逻辑下,只要有跟足疫苗接种要求的人,理论上外出是可以不用戴口罩。“因为政府要管的不再是病毒传播,而是染病的人不要重症、死亡、拖垮医疗系统。”不过他认为现时还不是时候,因为目前仍然有不少未打针的高风险人士在社区活动,须视乎接种率再谨慎考虑。
民建联卫生事务发言人梁熙指出,户外场所空气流通,风险较小,政策有讨论空间,但要循序渐进。
民主党促取消户外口罩令未被狙击 显示有理性讨论空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线索是,民主党于上月中举行记者会简介《施政报告》建议,期间提到应该取消户外口罩令。据闻,党内在发表相关建议前也曾衡量政治风险,会否被狙击“消极躺平抗疫”,记者会上也确实有亲中媒体记者不断追问户外口罩令的问题,可是最终不见对方有猛烈的狙击。有白鸽党中人笑言,这意味着放宽口罩令在官方层面至少并不是禁忌,有理性讨论空间。
民主党医疗卫生政策发言人袁海文表示,不评论党内讨论的过程,强调民主党所提的每一项公共卫生相关政策都是有根有据,自身亦看过大量科学研究报告。其中有关口罩令,无论是从常理判断抑或翻查学术研究,新冠病毒在户外、空气流通的地点传播风险都非常低,“我们的原则很清楚,强制手段不应多于必须的水平,户外口罩令可以做到的效果很有限,影响却甚大。”
不过政府抗疫专家顾问、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较早前出席活动期间,曾表示今年冬季爆发流感的风险较大,建议应维持口罩令,最快明年夏季才可考虑放宽。
“安心出行”屡惹争议 何栢良:历史任务已完成
另一项政策是“安心出行”的使用。现时市民已习惯要先使用“安心出行”扫瞄二维码,才进入表列处所的做法,如有顾客没有扫瞄程式便进入处所,顾客本人需被罚款之余,处所亦需受罚。政策的原意是追踪个案,将资料存放在用户手机内,一旦所到达的地点有个案群组爆发,可以即时通知用户。如今程式总下载量已达870万次、逾14万个处所已申请相关二维码。
不过基于政府防疫思路的转变,按理应该转向集中执行“疫苗通行证”,确保进入处所的人士打齐针即可,因此“安心出行”到底是否仍需强制使用,近日亦引起讨论。其中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更在电台节目表示,安心出行的历史任务已完成,继续保留只会与市民愈行愈远,应该果断取消及止血,令香港得以复常,才是民心所向。
黄杰龙:整体措施应以简化为原则
叙福楼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黄杰龙上周亦在社交网站表示,本地防疫措施应该逐步简化或减少,笑言:“要你讲解畀一个外国朋友知,点样先至可以喺香港唔被罚5,000元都唔系咁容易,又主动又被动疫苗通行证,疫苗通行证唔同年龄又有唔同安排,入到餐厅坐喺度可以除口罩,企喺度又唔得,八个人以上又要RAT(快测),喺街度食鱼蛋河可唔可以除口罩我到而家都唔知……其实真系复杂到不得了。”
再者“安心出行”的使用和执法,过去亦出现不少争议,例如有个别食肆,报称已确保并清晰拍下每位堂食食客都有扫瞄“安心出行”,但到执法人员巡查时却有顾客“突然”不符合规定,而被罚停晚市14天,质疑相关政策的作用。
现时“安心出行”内载有市民的“疫苗通行证”,不过如果不强制使用“安心出行”,可减省许多不便和不必要的争议;市民也可透过医健通、纸本针卡等方式证明有接种过疫苗,因此这并不影响政府“谷针”、保护“一老一幼”的政策。
政府未能解答“安心出行”追踪数字 政策效用成疑
在上周医务卫生局记者会上,有多名记者追问政府现时还有没有用“安心出行”作追踪,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回应指,程式目前仍有追踪个案的功能,但承认随着疫情平稳,找到的大型爆发较少,追踪的需求会慢慢降低,不过他未有仔细交代过去两个月以安心出行作追踪的数字。这对于强调“科学、精准”抗疫的现届政府而言,无疑难以服众。
田北辰认为,由于“安心出行”主要是针对一些涉及除口罩活动的处所,而本身这些处所现时都要有疫苗通行证才能进入,因此如果政府下定决心只管控高危人士“确保中完招之后唔好重症死亡”,逻辑上确实未必再需要强制使用“安心出行”。
梁熙认为,“安心出行”现时仍有一定的追踪功能,目前每日仍有数千宗确诊个案,谈取消政策言之尚早,但同意可以由其他措施做起,例如一些“被动核查”的商业处所的“疫苗通行证”要求,包括商场、百货公司、街市、超市等,可以先行取消,简化政策,而表演、宗教场所等处所容纳量上限亦应取消。
袁海文:效益远低于代价
袁海文则认为,政府上周公布的社交距离措施放宽仍属小修小补,与真正复常有明显距离,又认为政府交不出充分的理据,证明“安心出行”在目前疫情下的作用,绝大多数市民却要因此承受不便以及被罚款的风险,基于措施“效益远低于社会承受代价”,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强制市民使用。况且进入处所限制重重,也会对外地游客产生不便。
记者向医务卫生局再次查询过去两月“安心出行”发出通知的次数,以及政策的未来走向。局方透过新闻处口头回复指,可参考上周五记者会期间徐乐坚的回应。局方及后补充,政府会继续以“科学为本、精准抗疫、风险可控、便民利民”的精神,按照科学数据分析,适度调整抗疫措施:“政府在调整各项抗疫措施时,必定会采取谨慎态度、稳扎稳打,务求预防疫情反弹,尽量避免在复常路上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