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叫停430记者会显防疫思路转向 5大措施尚待调整
卫生防护中心因应本地新冠疫情渐趋稳定,昨日(25日)起暂停每日“430”疫情记者会,长期主持记者会的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在前日“大结局”中,表示感谢市民两年多以来的忍耐和合作,希望公众继续坚持和努力,期望很快可以重回较为正常生活。
叫停430记者会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政府整体防疫思路转向,确诊个案数字不再是本地疫情的重点,需转向有针对性、精准的防疫。问题是,下一步防疫政府应该如何继续走?综合政圈人士分析,政府不妨从5个方向研究调整防疫措施,真正迈向复常,分别为放宽处所营业限制、限聚令、探访安排、强制检测安排,以及确诊大厦的公布。
▼9月24日 430记者会最终章▼
迫于无奈下的“局部共存”
李家超政府在防疫上已多次强调不会“躺平”,但同时绝不走回头路,需要带领香港走向复常。在香港已明显落后竞争对手新加坡的情况下,政府将检疫安排由“3+4”一步放宽至“0+3”。其实心水清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政府明白到香港总不可能无止境地中断对外联系,要尽快和国际接轨,或多或少要接纳外国“病毒共存”的若干特点,只是基于政治正确不会公开言明。张竹君前日提到,确诊个案归零的机会很少,目前情况看来新冠疫情会“同大家并存”,已经“讲得好尽”。
正因如此,上周五政府公布“0+3”检疫安排后,社交网上随即“回带”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今年2月未任官前“与病毒共存就是共赴黄泉”的言论,质疑其前言不对后语,中了“回力镖”。当然,这只是个无伤大雅的笑话,但背后确实反映在整体防疫思维上,香港始终难以复制内地的一套“动态清零”。
不过,亦有行会中人认为“此一时彼一时”,2月的情况与今日截然不同,当时疫苗接种、医疗系统承受力未够,事实上第五波疫情亦断送了九千条人命。卢宠茂昨日在电视节目回应“黄泉论”时亦指,确实有很多长者染疫后离世,“你可以问那九千多人现在去了哪里”。
政商界、专家期待放宽处所营业限制
对外放宽检疫安排后,各界关注的除了政府何时进一步放宽至“0+0”外,另一个重点就是对内防疫政策是否跟得上。须知道,即使对外检疫放宽,旅客来到香港后仍然限制重重,同样无助吸引海外人士来港,对本地营商环境也是一大损害。五个饮食业商会昨日亦联署去信李家超及卢宠茂,要求当局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包括由现时食肆最多8人一台,扩至12人一台;取消宴会人数120人的上限;取消营业时间到凌晨的限制等。
医管局前行政总裁梁栢贤昨日也在社交网上明确指出,如果不尽快放宽社交距离和食肆防疫限制,便会有后遗症。“到访香港的游客多数是短途客,如果不可以到食肆或者其他消费场所,来港旅游的吸引力便会大大减少。香港市民因抗疫疲劳,就会纷纷离港报复式旅游,留港消费的市民就会减少,如果没有旅客在港消费,补充这个缺口,零售食肆等就雪上加霜,经营会十分困难。”
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江玉欢也在社交网以“星期六晚的尖沙咀”为题发文,感慨以往周末晚上人头涌涌的尖沙咀,如今竟变成“食肆要执的已执,未执的已关门”,直言难以置信,举例指政府要求密切接触者隔离、婚宴人数设限、强制检测等防疫措施,既扰民又不利营商,希望政府制订任何政策前认真聆听市民心声。
抗疫进入新阶段 强检、公布确诊大厦多此一举?
430记者会的叫停,背后象征意义其实相当大。叙福楼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黄杰龙就发帖指出:“唔好睇低今日(按:即周日)疫情记者会正式取消呢一个信号,呢个信号好重要,代表疫情不应该再每天梦回了,it's time to move on。”
前食物及卫生局政治助理、立法会选委界议员陈凯欣形容,政府在刚过去周末先后大幅放宽检疫安排以及叫停430记者会,显示香港防疫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当每日有430记者会时,大家就会将焦点放在有多少人确诊,其他资讯重要性没那么高。可是今时今日,有一些数字更加重要,包括重症、死亡、疫苗接种率和医院病床占用率。”
既然新增确诊数字已不再是最重要,一些现行的政策措施的意义也就成为疑问,例如强制检测和每日公布确诊大厦名单。其中前者细分为指定大厦的强检公告和“受限区域”(俗称围封强检)两种。围封强检方面,政府对上一次执行已是9月13日(针对沙田丰和邨和顺楼),可以预期随着疫情再趋缓和,使用的机会将愈来愈低;然而指定大厦强制检测公告,政府至今仍然每日更新,要求特定时间身处指定地点超过两小时的市民在两日限期内完成检测,如不遵守会被罚款。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较早前就于电台节目批评,政府既已容许确诊者居家隔离,但同时推行强检公告,逻辑上说不通,认为应取消强制检测和围封强检,以免加剧市民的抗疫疲劳。
至于确诊大厦,如果政府不再视确诊数字为最重要考虑,那么再公布有什么大厦有人染疫,逻辑上意义也不大。
陈凯欣:可按科学数据逐步调整 惟不宜太急
陈凯欣指出,确诊个案数字重要性虽然下降,但目前仍有一定参考作用,防止数字急速扩大,连带推高重症和死亡数字;而强制检测,则是防止市民明知染疫不报而作抽查,“不可能一下子全撤掉的,否则确诊数字可能在短期内大幅上升,要逐步逐步去做,相信政府也希望谨慎处理。”
她认为,强检措施是否继续做,或是检测的频密度,政府可以按科学数据逐步调整,核心目标还是防止重症、死亡个案再上升,以及拖垮医疗系统,但不宜过急,始终这些措施易放难收。这个阶段真正应该集中考虑的,是处所营业限制、探访安排、公众地方限聚令,在什么情况之下可以放宽,为未来社会复常做好准备。
至于确诊大厦,陈凯欣认为无伤大雅,市民或许也有兴趣知道所住大厦有没有人感染,只是如果政府觉得资源应放在其他地方,不仔细公布确诊大厦也未必是问题。
田北辰:强检已无实际效用 倡集中防重症死亡
实政圆桌田北辰则指,现时每日确诊个案中,透过快测自行申报和政府透过强检找到的个案,比例约莫是2对1,即三分之二个案来自快测自行申报,而无论确诊宗数多寡,这个比例一直没有大变,一定程度上显示香港人“好有公德心”,明知确诊而不申报的情况,并没有想像中严重。循这个数字粗略分析,如果取消强制检测措施,每日大约会有多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社区上传播病毒。
田北辰指出,如果从控制确诊防止传播的角度,一定会认为强检有必要;但如果从防止重症、死亡个案角度出发,强检就并非必要。他个人就认为,其实政府已取消430记者会,已暗示政府目前倾向后者:“其实这也是为下一步检疫‘0+0’铺路。总之无论多少人确诊都好,要在香港正常生活,就一定要打齐针,确保染疫后不要死,也不要拖垮香港医疗系统,这就够了。我也认同这个看法,强检本身就很扰民,却不能针对性地防止重症和死亡,没什么实际效用。”
他又指,社交距离措施尤其营业处所限制一定要及时放宽,否则等到市民纷纷外游,却又吸引不了外地人来港消费时,本地市道就大受损害。
医务卫生局回复查询指,政府会一如既往,继续根据世界和本地的疫情发展和上述政策防控疫情,适时及适当地调整防疫抗疫措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达致最大的抗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