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风声︱拆解律政司设副手之谜 有人忧现“副作用”
候任特首李家超昨日(17日)公布政府架构重组细节,建议新政府设3名副司长,其中最令外界感意外的,相信是律政司也会增设副司长,并首次设有政治助理。
综合多名政界人士观察,律政司副司长的主要职责,除像李家超所指的“大外宣”,回应国际间对香港法制不符实际的说法外,另一个重要功能为和立法机关打交道,这一点在过往历届政府中较受忽略。不过亦有人担心,副司长一职始终是新设,职能、权责尚待厘清,担心副司长定位不清,随时出现“副作用”……
律政司“政治游说”工作要求提高
比起另外两名司长,律政司的工作被视为较独立,不受其他部门或人士影响。不过,律政司在一些法律草拟、法制等工作上,仍然要征询立法会意见,而律政司司长过往不设政治助理,又没有副司长,近年法律争议、检控个案大增下,司长本人工作量“超负荷”。正如政府提交立法会的文件所指,增设政治助理,可以有助与立法会议员和其他持份者组织联系,为律政司的工作争取支持。在过去,律政司一般较少参与政治游说、“箍票”等工作,有官场中人指,此职责落在律政司政务专员傅小慧身上,今次增设政治任命职位,有助强化相关工作。
另有立法会议员反映,在政治现实上议员和政府沟通,一般至少找副局长会面,政治助理充其量担当辅助角色,这个道理落在司长上亦一样。所以单纯设政治助理不可能满足议员的需求,因此设副司长分担沟通工作是正常之举。
资深大状未必愿意“屈就” DOJ直升更方便?
理论上是如此,但人选才是李家超政府要小心思考的问题。有法律界人士估计,随著近日有消息传出现任律政司司长郑若骅留任机会大,相信一众在法律界有江湖地位的资深大状,都未必愿意“屈就”当郑若骅副手,而且当副司长亦不代表5年后有机会“坐正”,所以这职位对资深法律界人士的吸引力不高;站在郑若骅角度,她亦未必希望找一位在法律界地位和自己“咁高咁大”的人当副手。因此,该人建议在律政司(DOJ)内的高级职位直接晋升副司长,亦是值得考虑。
汤家骅评三条件:能服众、精通刑事及人权法、无政治包袱
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认为,未来律政司面对大量涉及国安法案件的检控工作、《基本法》第23条立法、假资讯立法等,比往届政府更忙,再加上要在国际间“说好香港法治故事”,所以工作会很繁重。不过从现实角度,他认同要在现时的大状之中找人当副手并不容易:“你坊间一位资深大状,点会贪你几十万一个月嘅副司长人工?出一次庭都唔止赚呢个数,(副司长)权力又唔系特别大。如果真系咁有热诚服务特区,有其他更好方法。”
汤家骅认为,副司长一职不需要在法律界内有非常丰富的资历,重点应放在善于沟通、能服众等方面,因此事务律师或法律学者也未尝不是好选择。他又指,由于郑若骅的专长为仲裁、调解,固此副司长找一位精通刑事法例、人权法的人担任会有很大帮助。此外,由于律政司职位不适宜太政治化,所以应该找一些没有政党背景、无“政治包袱”的人担任。
政界忧权责不清变争权
李家超新政府架构建议,共有六司十五局,司局长人数将是历届之冠,涉及额外13名政治委任官员(包括3名副司长、2名局长、2名副局长及6名政治助理),固然象征新政府新人事作风。但亦有政界人士担忧,官员人数愈加愈多,会否令架构过于臃肿,衍生其他问题。
消息人士指,行政会议昨日讨论重组架构方案时,确实有人提出关注,司长尤其律政司设副司长,会否导致副司长“无嘢揾嘢做”,出现矛盾、争权现象。有人认为,副司长最大功能是加强高层协调、统筹,但以律政司副司长而言,“唔会成日都有嘢畀你协调”,而正所谓“多只香炉多只鬼”,副司长定位不清,随时变成争权。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就指,新特首要厘清司长、副司长与局长和部门首长之间的关系,确保副司长的工作得到局长和部门首长的支持和配合,防止出现副司长角色不清、不受重视的情况发生。
有建制中人笑言,即使在行会上提出这些关注,其实都没有太大意义,反正行会都要通过,林郑只是配合李家超提出的建议,对于任期正在倒数的林郑来说,如何改组都无所谓,反而一众去向未明的问责官员,在这场讨论中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