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个案破顶濒失控 议员急求按风险划区 全民7日3检
新冠疫情继续扩大,今日(2月7日)新增确诊个案达614宗,再创疫情以来纪录,比昨天多出近倍,初步确诊也有逾600宗。疫情继续几何式爆发且扩散到全港,已达失控边缘,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甚至表明,已放弃公布确诊个案详细资料,坦言“无乜意义”。
建制派一直要求特首林郑月娥进行全民检测,但都不得要领,现时疫情再扩大,阵营内“怒火”升级。多名立法会议员向《香港01》表示,林郑月娥一直抗拒全民检测,认为必定等同“全民禁足”,但实际上有许多方式可以做到、且符合香港状况,不用“封城”,而且有必要在短期内推出方案以解燃眉之急。
曾任食物及卫生局政治助理的选委界议员陈凯欣表示,政府应趁现在按风险划定区域分级,进行全民检测,目标是在指定7天内,让全民都接受到最多3次检测,并参考内地“20混1”的综合检测,方可快速切断传播链。
▼2月7日 伊院急症室要等5小时▼
陈凯欣料医疗系统一星期内爆煲
陈凯欣表示,政府一直以来追踪个案都是“走在疫情后方”,现时社交距离措施连第3、4波疫情时都不如,Omicron传播力那么强,当然控制不住。她指以现时疫情发展速度,日增过千宗只是时间问题,相信医疗体系在一星期内会饱和。她又指香港人口稠密,屡次出现垂直传播,如果确诊者也可在家居隔离,即使本身属轻症,都可能透过污水渠传染他人,届时将一发不可收拾。
陈凯欣指出,全民核酸检测不一定需要“全民禁足”,全民检测也不是一个“口号”,可参考内地成功的做法,因应香港的情况调适一个可行的方案,举例指以风险为本,划定限制区域。“以葵涌邨爆疫为例,最高风险的核心区域或大厦就禁足,周边范围的大厦列为次高风险,居民做了强检后能出示阴性证明便可离家,每户外出人数亦尽量减至最低或设限,达至内地健康码的‘红码’和‘橙码’的效果,减少人流。”
至于密度方面,根据Omicron病毒的特性,全民每人7日内做2至3次检测便可找出大部分确诊或隐形患者,当局更需要在空旷地方设置检测站,妥善分流检测防止再出现像葵涌邨的交叉感染情况。“如果往后疫情有放缓趋势,就可考虑缩小其后一星期的检测地区范围。”
“无人叫你全抄内地”
她指,面对庞大而频密的检测需求,可以参考内地“20混1”的检测方式,如身处地区非高风险,将受检人士的采样拭子放入同一采集管中合并测试,如有发现阳性则暂时隔离该20人,作次轮覆检找出具体确诊者,如此做法既准确又可节省人均检测成本,香港亦有足够条件。陈凯欣表示,政府购入数以千万计的“快速抗原测试(RAT, rapid antigen test)”检测包,准确度不及核酸测试之余,成本也随时更高,但政府似乎没有公开招标。她提到,内地“20混1”测试可将人均检测成本分散,降至约8元人民币。
陈凯欣指:“如何做、试管要多大、临时检测站的规划,内地全部有指引参考,没有人叫你完全照搬内地的一套,细节可以调整。但特首就将全民检测等同‘全民禁足’,不是这样的。什么叫‘动态清零’?社会仍是动态的啊,会继续运作。现在就要划定风险区域,规划和调拨好资源,不然等到再扩散时就太晚了。”
田北辰以足球为喻:前方守不住 先打好疫苗“泊大巴”
实政圆桌田北辰表示,全民检测配合禁足才可发挥最大效用,但以香港来说又太困难,“香港十八区,区区无界限,做就要同时做、统一做”,如果因应市民买菜、看医生等需要,订立豁免群组,又失去原先意义,再加上以今日政府行政效率,最后一定引起混乱,因此仍对全民检测效用有保留。
田北辰坦言,现时新增个案太多,一时之间要切断传播链有实际困难,应先集中精力推高疫苗接种率,确保即使市民染疫也不至于出现重症、有死亡风险,所以“疫苗通行证”是及时而必须的措施。他以足球为喻,当“高位迫抢”行不通时,就要考虑“泊大巴”(park the bus)死守战术:“原先想守住连中场线都不让对方过,但对方太强挡不住,连守门员走上中场帮忙都清不完。那只好守好龙门,连前锋都调回来塞住龙门口,打10-0-0。疫苗就是那道最后的防线。”
他表明,现时香港肯定未有条件“与病毒共存”,即使疫苗接种率冲破九成,都要考虑与内地通关的因素。
吴秋北:终究是政府决心问题
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表示,这终究是特区政府决心的问题,无可否认全面禁足实行上有困难,但现时疫情严重,甚至可能还未到高峰,医疗体系有崩溃危机,政府必须从源头阻截疫情,必要时向内地求助提高检测量。他指,内地有相当多经验可以借镜,例如上海有定期检测但又未至于完全禁足的安排等等,都可以积极参考,“这是需要特区政府主动去寻求一个可行方案。具体的建议,我们议员已经给了很多。”
另一选委界议员吴杰庄亦于今日去信特首林郑月娥,建议采取更果断措施,提升检测能力,与内地专家共同制订适用香港的全民检测方案,希望尽早截断隐形传播链,阻截病毒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