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立选投票率只计直选不公 应采新公式总和投票率或逾四成
距离立法会选举一个月,建制阵营近日相继预测直选投票率偏低,甚至徘徊两、三成之间。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今日(18日)在报章撰文,指投票率高低不是选举质量和社会认同度的直接指标,而只是“形式指标”,认为衡量民主的质量须结合选举具体制度环境,以及选举后果综合评估。他举例指,2016年立法会选举和前年区议会选举,投票率分别达58%及71%,却产生极端本土派上台及“黑暴区议会”。
田飞龙又指,新选制是“混合代表制”,与地区直选的“形式代表制”相比,功能界别选举和选委会界别选举体现了“功能代表制”,故投票率不应只计算直选部分,而应覆盖所有选举范畴、以加权新公式计算,否则不能完整反映新选制的社会认同度、也不公平,如果考虑今次选举的“总和投票率”,有机会超过四成。
田飞龙在《明报》撰文指,新选制代表了“一国两制”的完整法理,和香港选民基础之间存在落差,形容投票率波动正好受此影响。他称不少人对“低投票率”产生迷思焦虑,对新选制的民主合法性产生疑问,反对派和外部势力必然会用投票率攻击新选制。
他提到,刘兆佳近日表示投票率可达三成,因新选制旨在扭转香港乱局,故投票率偏低是必要代价。田认为此话意指香港民众因对新选制“不买帐”,未能充分理解新制度的国家理性,故低投票率说明民意与新选制间的落差,作为“代价”存在,田飞龙认同这种说法。
料投票率计及功能、选委界别或达四成
不过,田飞龙指自己有不同的解释和预测,指计算投票率应覆盖功能组别及选委会界别,再加权处理,以此计算,预料总和投票率存在超过四成的“上行”趋势和空间。他又指经过《港区国安法》和新选制变革后,相信社会已一定程度消化了,选民未必固守既往立场;且经济转型与民生保障成为了治理主题,加上新选制下的竞争,有助选民走出“二元对立”,投票意欲未必如坊间预测般低。
田飞龙指,政治怨气和泄愤心理显然一时难以消除,而“爱国民主文化”也未能快速生成,认为必须一定时间和代价来承接,国家对香港民主再启蒙的洗礼,达致真正的理性认知。正如刘兆佳教授所言,“低投票率”只是暂时性代价,与“选举夺权”的极端代价相比,或许只是“两害相权”的理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