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登记“跑数”多人不达标 无被问责因以一盲点解话|政圈风声
选民登记向来是选举的前哨战,建制政团一般都提前搜集新登记选民,毕竟过往亦有“跑数”考验。今年的新选民登记6月2日截止,《香港01》上月报道部分地区人士收到指示,每人需呈交30至50个新选民登记或更改资料登记。然而,“黄蓝对决”的选举气氛已矣,不少地区人士私下埋怨“跑数”多年,要交新登记选民愈见困难。事隔一个月,据了解多人首轮“跑数”不达标,经考虑后有关“指标”可能撤销,仅呼吁多做选民登记。
指示觅30至50个选民登记 多人“跑数”不达标
来届立法会换届选举12月7日举行,新选民登记提前半年截止递交申请,即今年六月。向来建制派会提早动员义工搜罗新选民,今年亦不例外,早于三月已组织人手在地区摆街站收集新登记,毕竟愈早“开工”愈大机会在茫茫人海中觅到目标。
勤跑地区觅选民的背后,少不了收到“跑数”指示。部分地区人士早前透露每人需呈交30至50个不等的新选民登记或更改资料登记。当时已有人笑言“唯有尽做”,坦言区内无新屋邨落成,目标只能是刚住满7年成为永久居民的新移民,形容“任务”相当艰巨。
距离新选民登记截止只有一个多月,“跑数”进展如何呢?《香港01》获悉,多名地区人士未能完成首轮KPI(指标),有人更透露即使“跑数”不达标,亦无被“问责”,甚至是否仍有第二轮“跑数”KPI 仍众说纷纭。原因为何?
“跑数”不达标无被问责 有人以一“盲点”解释
《香港01》四出打听,有一种说法突破“盲点”,解释与社会气氛有关,选制改制后上届立法会地区直选投票率为30.2%,创历年新低,形容即使有市民愿意登记成为新选民,年底亦未必会投票。换言之,选民数目基数增加,若最终投票人数不似预期,变相拉低投票率。
不过,亦有地区人士认为上述说法站不住脚,解释一般而言刚成为新选民,心态上会乐于行使首次投票权。
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通说法,均认为今年的选民登记“难做咗”。有地区人士落区接触街坊后,感觉市民认为以往立法会选举是两边“对决”,如不亲身投票支持心仪派别,可能因“关键一票”而输。
目前政治气氛大为不同,建制派主导下部分市民政治参与程度,不及之前活跃,即使是建制派支持者,也感觉“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变相“投唔投都无分别”,议席最终“花落谁家”,市民或许并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