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港商东盟设厂避关税“算盘打唔响” 吴永嘉忧双重打击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4月2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世界上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加征至少10%的“对等关税”,当中中国加征34%。厂商会立法会议员吴永嘉形容关税率之高“吓死人”、“噩耗”,指没有生产商和出入口商能完全承受如此高的关税,必然要把额外的成本转嫁消费者,除意味美国消费者要付出更高价格外,他担心将推高美国通胀,驱使美国加息。届时港商既要面对出口受打击,又有加息压力,形容是“双重打击”。
此外,他指由于今次加关税的范围广,东盟国家也包括在内,部分税率甚至高于中国,港商过去在东盟国家设厂以逃避美国关税政策“算盘都打唔响”。加上特朗普又签署行政命令,取消香港及中国小额包裹豁免关税(de Minimis)措施,他指对锐意发展电商企业的香港是多一重影响。
特朗普在他自称的“解放日”(Liberation Day)宣布对全球185个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措施。对等关税的幅度远超预期。按特朗普说法,征收逻辑为非美国家对美贸易壁垒(折算成关税税率)的50%,且最小值为10%。
特朗普向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开征“对等关税”,具体关税税率如下:
分地区看,中国34%、欧盟20%、越南46%、台湾32%、日本24%、印度26%、韩国25%、泰国36%、瑞士31%、印尼32%、马来西亚24%、英国10%、南非30%、巴西10%、新加坡10%、菲律宾17%。初步估算,本次对等关税完全落地后,美国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将上升大约17个百分点,升至20%以上。
忧推高美国物价带动通胀 最终带来加息压力
吴永嘉向《香港01》形容今次加征的税率“吓死人”、“噩耗”,加上美国已对中国和香港的货品累计征收两成的关税,认为合计逾50%的关税是没有生产商或出入口商能完全自行承担,即货品要加价。他续说,美国消费者将要付出较高的价格,预计会推高美国的通胀率。而通胀率被推高后,美国可能有加息的压力。
他解释,香港本来一直憧憬进入减息期,有望降低成本压力,如今可能又再面对加息的压力,对工商界无疑是“双重打击”。
涵盖范围几遍及全球 港商算盘打唔响
此外,由于今次加关税的范围几近遍及全球各国,港商近年为免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而把生产线迁移至东盟诸国也不能幸免,甚至面对高于中国被征收的关税税率,例如越南的税率为46%、缅甸44%等,香港厂商避无可避。他相信今次对本港工商界肯定带来极大影响,惟现时暂未能量化,也难言将有何对策,毕竟美国依然是一个庞大而消费力高的市场,虽然港商过去近十年已致力开拓东盟、中东等新市场,惟生意额与美国市场仍有差距。他形容,可能是十个新市场的量才能相当于一个美国市场。
他坦言,特朗普的政策飘忽:“唔知过两日又会唔会有变,根本无可能用正常方式应对”。展望未来,他指港商唯有再调整经营模式和策略,一些极大的厂房可能要缩小规模:“无可能再有三万人的厂房”,要进一步控制成本,如加强自动化减省人手、研究如何整合流程和开拓更多新又便宜的原材料。
取消小包裹豁免关税 势打击电商发展
此外,特朗普同时签署行政命令,取消香港及中国小额包裹豁免关税措施,即俗称的“低值免税(de minimis)门槛”,5月2日生效。“低值免税”制度,即允许个别价值低于800美元的进口包裹免征关税及进口税。这本是为便利消费者网购海外商品而设的政策,但过去数年间,商家透过平台如Shein、Temu、AliExpress等,将小额包裹分批寄往美国,成功避过报关及关税审查。
吴永嘉认为,中国的电商极为蓬勃,而香港也锐意发展电商企业,是未来的经济发展重点,美国此举既影响电商行业的正常运作,认为是对内地和本港电商行业的一记重击。
陈祖恒冀政府支援企业
立法会纺织及制衣界议员陈祖恒也指,美方宣布对特关税措施,也涉及越南、泰国、柬埔寨等本港厂家主要设厂的国家,他收到业界和厂商有不同疑虑和关注,他会积极向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等相关政策局,以至相应国家单位反映,全力协助业界和厂商应对今次的市场转变。他表示,对于美方再加征所谓关税感到无奈,指做法显然破坏正常商业活动和往来,令环球经济环境和供应链再添不明朗。
陈祖恒期望,政府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继续紧守支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的措施,包括企业融资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措施,并继续适当地向业界伸出援手,携手把贸易环境和供应链“稳住、守住”,长远要继续把香港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林健锋:有进口商持续下单却不愿收货 影响资金流
行会成员、商界立法会议员林健锋认为,美国加征关税是霸道行为,损人不利己,影响全球的公平竞争和正常贸易,所有国家都是受害者,必须静思部署。
至于如何应对,他指今早和几个香港厂家沟通,共识是不应放弃美国市场,但同时要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需要政府有配套政策。林健锋亦补充,近日美国关税政策多变,令香港出口受一些影响,举例进口商向港商持续下单惟不愿收货,影响港商资金流,呼吁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局“帮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