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队|新思维:公帑资助受监督天经地义 政府不应一味反驳批评
中大学生媒体《大学线》早前就关爱队专题报道,发现怀疑有非关爱队成员穿制服“打卡”充撑场面,且民政处拒绝公开关爱队工作报告,关爱队队长、民政专员亦拒绝受访。事后,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指报道以偏概全,又落区发文指关爱队事事关心。
新思维副秘书长彭意婷今日(7日)撰文指,受公帑资助的服务队伍,接受市民监督天经地义,政府应虚心接纳各界意见,找出改进空间,而非一味反驳批评。她说关爱队引起质疑,反映其服务未能打入民心,政府必须认真检讨关爱队的职能和成效,用实际行动回应市民关切,才有助建立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信桥梁。
关爱队接受公帑资助 接受监督天经地义
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去年曾表示,全港关爱队已经探访约9万户家庭及有需要住户,形容其KPI已经达标。彭意婷在《香港01》撰文表示,不少市民反映关爱队前线人员“打卡”式完成工作,且滥用义工情况普遍,关爱队沦为徒具形式的服务。
她续称,政府强调KPI达标,把问题归咎于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尝试用数字掩饰问题及指摘报道“以偏概全”,根本看不到政府希望与市民修复关系的诚意。
对于《大学线》报道提及民政总署拒绝公开工作报告,负责人回避媒体查询。彭认为,关爱队作为公帑资助的服务队伍,接受市民监督天经地义,这种不愿面对问题的姿态只会加深市民的不信任。
她引述古代衙门前的《戒石铭》写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指无不提醒政府公帑来自民众的血汗钱,官员权力来自人民,今天的关爱队以及政府上下同样需要这份警醒。政府官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冀主动公开关爱队工作报告 改变管治思维非一味反驳批评
就如何改善关爱队服务,彭意婷提出三个建议,包括整顿现行制度,纠正“打卡”文化,认为不能再以完成多少次探访、处理多少个案作为唯一标准,反而要加入服务质素、市民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
其次是全面提升透明度,主动公开工作报告。她认为政府建立快速回应机制,确保市民意见得到及时处理和回应,才能重建公众信任。
最关键是彻底改变管治思维,以市民需求为本,而不是着重行政指标。她认为政府应该虚心接纳各界意见,找出改进空间,而不是一味反驳批评,把自身放在市民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