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旅游|沙头角配套不足连带影响吉澳 村长盼松绑谷经济

撰文: 何夏怡
出版:更新: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本港旅游业界亦思考,如何将“食、玩、买”主导的行程,转变为推广文化生态旅游、深度游。关注离岛旅游业的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近日组织团队前往新界北区的沙头角考察,《香港01》记者随团体验当地旅游配套,发现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由上世纪50年代被列作边境禁区的沙头角迎来进一步开放,因兼具神秘色彩、传统文化与地质奇观,旅游发展潜质巨大,惟亦受禁区证、交通协调不善、海洋废物等牵制。

入沙头角要禁区证 影响前往吉澳人流

今年1月1日起,为推动文化生态旅游,当局开放沙头角禁区除中英街以外地区,若要到访沙头角,旅客需要于到访前至少3个工作日免费申领禁区证。郭伟强建议试行落地签证,因现时沙头角及周边岛屿的访客以长者为主,网上申领可能存在技术障碍,即使可电话预约仍未够便利。

而吉澳村村长刘子安则认为要全面取消,“吉澳本身唔洗禁区纸,但由沙头角入嚟就要”,认为禁区证会阻碍旅客由沙头角进入吉澳。若从沙头角搭船往吉澳只需要约40分钟,但由于进入沙头角要申请禁区证,不少市民选择由马料水搭船“兜大圈”去吉澳,航程长达一个半小时。

吉澳村长:搞好经济就要撤销禁区 让年轻人回流岛上

吉澳在沙头角码头东面,分为客家村和渔民村,村落原貌保持完善,不仅有天后宫、西澳六角古井、千呎浮桥等文化景点,更有凝灰岩及褐红色角砾岩可观赏。刘子安冀开展文化生态旅游活化吉澳经济,“封闭咁多年,搞好经济就要完全撤销禁区”。

上世纪80年代后,吉澳村民陆续移民外国或到市区打工。刘子安今年63岁,他说吉澳常住居民50人上下,亦多年届六旬,“假日节庆先可能有后生仔返嚟”,他认为禁区证亦阻碍村民回吉澳发展。刘又说村里下个月会拉光纤,“可以线上办公”,希望届时有年青人愿意返归充人气。

鸭洲船班间隔逾两小时 旅客“求远”从马料水出发

位于沙头角的鸭洲、吉澳、荔枝窝,位置临近,极具生态文化旅游优势:从沙头角码头出发,旅客可一次过游览褐红色角砾岩、渔民文化、客家古建筑、红树林等自然及人文景点。翻查船只班次表,相邻景点之间船程10分钟起步,最远是由沙头角到鸭洲,亦仅需时30分钟。

林炳成发现,从鸭洲开出的船班间隔时间过长,“10点半从沙头角出发,11点到鸭洲,1点半才有船离开”。图为鸭洲码头。(周令知摄)

船程虽短,间隔时间过长却是一大问题。林炳成是香港太子旅游有限公司的策划顾问,负责规划本次考察行程。他发现,从鸭洲开出的船班间隔超过两小时,“10点半从沙头角出发,11点到鸭洲,1点半才有船离开”。鸭洲是香港有人居住但面积最小的岛屿,仅0.016平方公里,林炳成认为虽然有地质奇观,但不足以支撑旅客花费两个多小时参观,“最多一个钟行完”。

林炳成呼吁运输署重新考虑鸭洲船班时间区隔,增加一定班次。他又指,因等候时间长,旅客可能只去吉澳,或宁愿从马料水搭一个半钟船到鸭洲。他相信调整后,游览各景点的人数会增加,“依家吉澳旺时都有一两百人,有望更多”。

地质公园成垃圾场 鸭洲体验打折扣

鸭洲的“鸭”从何而来?岛屿形似一只在海面游水的鸭,其实是海浪侵蚀的作用。“鸭眼”是香港唯一可以徒步穿越的海蚀拱,是少有的郊野奇观。

海蚀形成“鸭形”自然奇观,鸭身周围的褐红色角砾岩亦是本港罕见。不过,《香港01》记者走访时发现,海边的海洋废物多多,不少塑胶被晒得发白,可见长期未有人清理,会否是游客数量不似预期的原因之一?

中英街若开放 郭伟强吁差异化建设

沙头角可说是牵引鸭洲和吉澳等新界东北离岛发展的命脉,由港深共同管理的中英街扮演边境线角色,现时仍未开放,惟沙头角区乡事委员会主席李冠洪今年7月指,港府有意今年底开放旅行团进入。郭伟强认为,深圳早在2022年底展开中英街深港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项目,港府是时候考虑中英街香港部份的规划。惟他又提醒,建设要避免同质化,“深圳部份已有中英街历史介绍,香港系咪要重复呢?”